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会计类
应收账款风险与防范
发布日期:2021-03-15 16:53:59

3.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表3.3  海尔集团应收账款周转率           

周转率

2013-3-31

2013-6-30

2013-9-30

2013-12-31

应收账款周转率

公司

行业

公司

行业

公司

行业

公司

行业

4.51

3.07

9.56

6.23

12.76

10.31

20.29

16.85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是评价应收账款流动性的一个重要财务比率。从上表可以看出,海尔集团每一季度的周转率均高于行业平均值。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可以减少坏账损失,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得到增强。由此可见,海尔集团这一指标是比较高的,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效率高。企业回收的速度较快,可以减少坏账损失,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过高则说明企业实行了较高的信用政策。

4.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分析

表3.4 2011-2013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单位:次

年份

2011

2012

2013

周转次数

28.21

21.94

20.29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是一个正指标,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高;周转次数越少,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低。从表3.4可以看出,2011-2013年海尔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的,说明海尔集团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与自身比较是逐渐减弱的。

㈢ 海尔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的欠缺之处

一个企业想要保持良好的持续经营,那么资金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资金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必将停滞不前,甚至可能破产倒闭。纵使从财务报表上看海尔集团的应收账款管理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状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财务信息不对称

目前海尔集团采用财务集中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把交易处理、费用审核与业务结算工作通过电子系统扫描成电子单据来集中到青岛总部地区进行处理。同时青岛地区也可以实现集中处理每个分部向总部汇报的销售情况,也方便总部及时掌握销售情况和进行管理分配。虽然这种模式有利于海尔总部及时全面了解应收账款的情况,但是海尔集团的各分部缺乏相应的自主管理权。各分部只能把应收账款和客户往来的资料上传给总部,然后再进行相关事项的后续处理,这对分部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的打击。而且分部的财务部门只能完成会计核算的工作,然后根据总部系统的指示再处理接下来的事宜,但是总部却不一定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各分部相关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过应收账款的最佳处理时机。

2. 信用评估制度不健全,缺乏事前对应收账款的预防

事前的信用评估对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的控制是很重要的,但是海尔集团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全面的评估和权衡。一般来说,海尔集团在和客户进行赊销交易时,客户只需要把相关的资信文件交给海尔集团的财务部即可,财务部则根据客户提交的资料建立新的客户信息表和客户档案,然后再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货物的配送。在这过程中,财务部对客户提交的资料要求都不是特别严格,这就使得公司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和调查客户的真实资信情况,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后续工作增加不同程度地麻烦。比如,仅仅从客户提交的资信材料上,企业没有办法了解到客户的真实财力和资信情况;再者,海尔集团也没有办法直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分析得出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更何况对于一些非上市公司来说,更是无从考究其财务指标的准确性。而且,一般来说企业都不会再次去对已经建立好的客户信用指标进行评估,除非发生重大事项,否则一般都会持续参考已建立的客户信用情况。

3. 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

人力资源部、审计部、财务部、办公室、经营发展部和党群工作部共同构成了海尔集团的治理框架,这六个部门由总裁直接领导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生成和回收记录,但是仅仅是负责记录,并没有具体制定对应收账款前期和后期的应对措施,比如在进行赊销交易时如何选择客户,在应收账款产生后如何进行回收,内部控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而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并且相关部门之间却缺乏相应的检查和监督,而且彼此间的职责分工和权责要领也不够清晰,没有办法更好地配合开展工作。审计部门也只是着重于对账目重记、漏记等方面的核对,没有具体监管销售和收款方面的流程。在海尔集团的规模日益扩张,产业也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虽然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公司,但是却没有专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的部门,这是远远没有办法适应集团发展的。

4. 应收账款追索薄弱,缺乏事后利用

当前,对于不同时期的超期的应收账款海尔集团没有进行对应的催收方式和催收流程制定。例如,对于超过一个月的应收账款财务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催收方式,以及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又如,在超期应收账款日益增加和超期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防止和催收,这些情况海尔集团都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当集团真正注意到应收账款的催收难度时往往都是应收账款超期非常严重的时候,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应收账款的催收难度。海尔集团也没有制定第三方的催收流程,在依靠自身没有办法追回超期应收账款的情况下,无从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进行催收。

㈣海尔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为了应对在应收账款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海尔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对其进行管理,使得集团能够及时催收超期应收账款,进而减少超期应收账款的存在。

1. 分权与统一相结合

海尔集团通过采取权利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将小额应收账款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分部的财务部门,各分部的财务部门在向总部上传财务信息等待总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的同时也可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在发生紧急坏账时,如果总部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措施的话,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分部的财务部门在将坏账情况上传总部等待最后处理决定过程中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坏账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措施,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总部就能得到较为完整的坏账损失情况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去制定正确的处理决策。而且,把一定的权利交给分部,也可以提高分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把一部分的权利交给分部,在提高分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分部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2. 加强信用管理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海尔集团通过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对赊销交易的客户进行信用情况的了解和调查,筛选出信用等级更好的客户作为赊销对象,以此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定合作,因此信用管理部门在确定客户信用评级时往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获取信息,此外,信用管理部门还通过向客户注册地的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核查,了解客户的真实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避免了选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除此之外,信用管理部门还通过利用财务报来获取客户的信用情况,在保证报表真实性的情况下,信用管理部门利用相关财务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利润率等,来分析企业的较为真实的偿债能力和资产的盈利能力,为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提供信息。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海尔集团就可以筛选出信用等级更高的客户作为赊销交易的对象,从而降低了应收账款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坏账损失的增加。

3. 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加强内部控制

为了应对越来越大规模的赊销交易,也为了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海尔集团在财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中心。应收账款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应收账款的日常工作。应收账款管理部门要审核不同客户提出的赊销信用额度,经过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经营发展部再根据审核规定的信用额度发出货物,从而避免过高的客户信用额度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而盲目扩大客户的信用额度的情况的发生。应收账款管理中心定期发布赊销业务的相关规定,配合信用管理部门颁布的信用政策,共同来防范应收账款的风险。

4. 强化应收账款追索环节,完善事后管理及利用

对于不同时期的超期应收账款,海尔集团通过建立专门的分析表来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应收账款的数额和超期时间去分别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应收账款管理中心在应收账款发生时确定相应的负责人,以此来明确责任。当发生超期应收账款时,应收账款管理中心应该通知经营发展部门去安排对应的销售人员进行催收工作;如果应收账款管理中心没有及时通知经营发展部门去安排人员进行催收的,则追究应收账款管理中心的责任;但是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心通知后,而经营发展部门没有及时通知销售人员进行催收的,则追究经营发展部门的责任;对于客户拒绝还款的,则由公司的法律部门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在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超期管理制度的同时,海尔集团还制定第三方催收流程,在客户拒绝还款时,借助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力量进行追讨。

四、 应收账款风险与防范具体措施

如果不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防范应收账款风险,降低坏账损失比例,那么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是很不利的。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应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和应收账款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对于目前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和应收账款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㈠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进行赊销活动时,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情况,所能给予客户的最小赊销额度值,也是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低风险判断依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联系较密切的客户的信用情况综合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其次企业要采取正确的信用条件。现金折扣、折扣期限和信用期限等都是企业在对客户进行赊销交易时能够给予客户延期支付的信用条件。在此情况下,企业应该对比加速收款所带来的利润和给予信用条件所增加的成本孰重,来确定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来规避应收账款所来带的风险。再次企业要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对于能够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额度,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真实偿债能力来制定。企业因为高估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而导致的过度赊销情况可以通过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来有效降低,进而可以减少企业的不必要损失,使得企业最小化自身的风险。最后企业要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根据不同类型的应收账款企业应该制定不同催收政策,包括可能因为催收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企业应该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来维护企业的既得利益以及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应该采取法律手段。

㈡ 强化应收账款的内部管控,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和促进经济利益的发展,企业要成立单独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来专门管理应收账款的各项具体事宜。在建立应收账款管理部门的同时也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应该清晰明了,不能混为一谈或者责任不明、管理无序。并且在分化各部门职权的同时,也要防止部门之间的人员相互掩护。在进行赊销交易时,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再给予客户相应赊销额度,以免授予客户过高的赊销额度而导致坏账损失。企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抽查相关的审批情况和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情况。最后,在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收账款挂账审批制度,做到每一笔应收账款的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的销售人员身上。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授予销售人员一定范围内的信用额度审批权限,在超过自身审批权限时就请示上一级,经上一级同意后才能够进行授予。为了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就要加强内部监控体系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

㈢ 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提高个人责任意识

为了加大应收账款的清收力度,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对于销售业务的原始单据,财务部门要仔细审查其是否完整连续;为了更好地对应收账款的客户进行管理,财务部门还应该对应客户的赊销地区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详细准确地对客户情况进行记录。信用管理部门对于赊销客户要建立信用档案,定期记录客户的具体赊销情况,包括客户的应收款金额、是否逾期、以及逾期的具体时间、收款时间的长短等,定期和财务部门进行客户情况的核查,最终依据客户的综合信用情况财务部门决定是否持续给予客户赊销业务。同时财务部门也要加强催收力度,制定切实有效的催收政策,减少不良账款的发生。此外,为了避免销售人员为了提高自身业绩而私下给予和客户偿债能力不符的信用额度,企业应该要强化对销售人员的奖惩制度并且进行严格考核。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要明确销售人员的责任制度,对于销售人员要有明确的催收责任制度。在催收责任制度下,企业的每一笔都落实到确切的销售人员身上。为了更好地对应收账款进行清收,也为了避免销售人员只注重销售数量而忽视销售质量,企业应该要制订应收账款的清收考核指标和考核措施,将销售人员的业绩利润和应收账款的回收程度进行挂钩考核,同时也要把坏账情况的发生比例和超期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中。

㈣ 使用风险转移机制来降低或化解应收账款风险

一方面,企业可以采用让售应收账款的方式,和金融机构签订让售合同,将应收账款让售给金融机构。一般来说,让售合同要规定相应的手续费、利息和信贷公司扣留款等事项。企业将应收账款让售后,应收账款的所有权发生变化,同时也将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购买信用保险,虽然保险公司会要求企业自己承担部分的坏账损失,而且对于被保金额会有相应的限制而且信用保险一般只限于非正常损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把某些无法预料的严重损失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从而降低坏账损失的程度,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 结论

总的来说,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流动资产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高的应收账款占有率必将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周转。近年来有很多企业因为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善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有些企业因为过高的应收账款而致使企业的破产倒闭。因此,企业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要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去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赊销客户的信用情况要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不能盲目给予客户信用额度。同时也要强化销售人员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财务部门要加强和销售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对赊销客户的信用管理。内部控制措施要切实履行,并且具体的内控措施要确保其有效性,领导层也要定期检查内控的执行情况。应收账款的风险不可避免,但是企业可以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确保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