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文学
“湘西王”陈渠珍与他的《艽野尘梦》
发布日期:2020-09-11 11:12:22

  引 言

  陈渠珍是民国传奇人物“湘西王”,而《艽野尘梦》是陈渠珍亲笔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此书不仅记录了他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也续写了他与藏女西原可歌可泣的爱情。

  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是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其中蕴含了史料价值、地理生态学价值,军事价值等多种价值。在书中辽阔壮美的藏区风景,波谲云诡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汉藏人民的深厚情谊坚贞爱情,紧紧交织在一起,让人悲喜交集,激动不已。它像一幅泼墨重彩的国画,给人强烈的震撼。所以深切探究其中的学术价值,既有助于认识藏族的风土人情,促进汉藏民族和谐;也让我们了解到了西原用自己的一切对陈渠珍的爱,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爱人”这个词汇的意义;同时它也有助于考察陈渠珍早年的经历,探究其文学气质对早年沈从文的重要影响。

  一、藏区风云

  (一)辽阔壮美的藏区风景与波谲云翳的官场环境

  “艽野”它出处来自于《诗 小雅 小明》中的“我征徂西,至于艽野”,而“艽野”的意思是指荒远之地。在《毛传》中“艽野,远荒之地”,正指西藏,所以用来形容二十世纪初的康藏地区是在合适不过了,而尘梦的意境是指往事如烟如梦,用来惜往日伤逝的悲怆。《艽野尘梦》是指作者在康藏地区如梦一场,但斯人已逝,独留陈渠珍一人缅怀。陈渠珍所著小说《艽野尘梦》,作者详细叙述了他自己从1909年从军的经历,他本是清末民初的一员武将,持戈驻藏大臣赵尔丰帐下,我们将从政治和藏地环境了解陈渠珍所处时代状况。先说政治状况,辛亥革命是推翻封建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新的政权交替期间的混乱局势对中国西南藏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帝国主义挑唆指使十三世达赖喇嘛反抗中央政府,驱逐驻扎在藏区的陆军因内地不明朗的局势而发生内斗从而扰及西藏地方军民。

  对内“达赖既入英人彀中,驻藏大臣,类皆昏庸老朽,清末孱王守卫,淫后专权,不知强邻逼处,宜固藩篱。”对外,“英、俄争夺加剧,于是英人亦欲得西藏,进窥康蜀,以完成扬子江势力范围。达赖亦渐知英之阴谋,其属下藏王边觉夺吉对沙俄心存幻想,见英人虎视眈眈,乃联俄抗英,借贺俄皇加冕为名,赴俄京以施其纵横捭阖以夷制夷之术。英闻之怒,遣精兵数千,逾雪岭侵入中国领土。”就这样,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状态。达赖携带数百驮珠宝逃走怕英兵追捕,所以率人入京支援。慈溪素信佛,所以命川督赵尔丰赴藏援助,而陈渠珍也被封为陆军六十五标队官,就这样也一起入藏区了。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平的时代背景下,陈渠珍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路上历经苦难,军队不仅仅要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并且要面临悍匪般的生番。《艽野尘梦》是在陈渠珍率领部众出入西藏的经历写出来的。其中,在书中对西藏的地理环境、西藏人民的风俗都是有所记录的。“林外一沟宽四五尺,碧水清浅,鱼多而巨,往来游跃。余等正苦无肴,将取之食之。又疑此地居人甚多岂无网罟,河鱼之繁殖如是。询之通事,始悉藏人死后,不用棺封。土掩其上者,延喇嘛讽经,寸搩其尸,以饲雕鸟,为天葬。其次以火焚之,为火葬。下焉者投尸水滨,认鱼鳌食之,为水葬。故藏人无食鱼者。”这一景象说出了藏地的风俗,除了河流而引出的特殊的葬俗习惯外,而对陈渠珍的角度来看藏族的交通方式也具有太古之遗风。“舟长二丈许,宽约三尺,剜木为之,不假木工,真似太古时遗物也。”这是一段对舟的描写,舟可渡船,但是在藏地这种横断山区的船渡河并不容易,所以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发明了藤桥。“余出发,登山,行数里。一带森林密菁,道路崎岖。下山即西河,宽五六丈,岸高略等,藤桥通之。但引渡器具,皆无。……通事曰:波密地多藤桥,故村寨中皆牵绳为桥,高四五尺,密如网。便儿童练习也。”在这其中用我的观点和参事的“言”,从而把藏东的交通生动客观的描绘出来的。

  (二)深陷绝境的人性异化与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

  书中最精彩的就是在西藏深处发生的。某一次在有水草处准备休息遇到了几位去西藏的喇嘛,而陈氏带的两个护卫见喇嘛有油水,想要杀人取物,陈氏虽然不想这样,但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只能听之。第二天,喇嘛被陈氏亲兵所伤,谁知道几个喇嘛反应极快,立刻飞升上马,不仅带走了所送礼品,还把所有的吃的用的全部带走。陈渠珍无法预料这一切,这里是无人区没有食物,他们很快就会被饿死,若是没有西原与其同行,可能在漫漫长路之中变成了一堆白骨了。

  也就是在这段旅程中,让我们了解解了人的经济本性,而这种秉性就是利己与利他。其中它们两个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应当首先明白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这样对于其他问题才可能进行清楚与客观的理解。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和同情。”而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个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国民总体中的一个成员。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人们应当随时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微小利益。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是最有益于他人品质的。”有人怀疑,斯密两本不同的著作中,其中的观点是矛盾的。先前观点原来已经被他自我否定了,但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人性而提出的。就像在荒芜的无人区之中,护兵与喇嘛都是依据人的本性而出发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这样指出“人们也能做出利人的贡献,……经济学家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发现,这种潜在的社会资产如何才能最快地得到发展,如何才能最明智的加以利用。”

  总的来说,人是具有利己和利他这两种经济秉性,而并非只有利己的单独秉性。那么,在《艽野尘梦》中怎么证明上述论点呢?羌塘之路茫茫无止境,一路上都是极尽苦寒的,缺少粮食的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就证明了上述的观点。他所带的亲兵接二连三因为饥饿而暴毙,在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人性都因此绝境变得丑恶,后来就连陈渠珍都不能保护自己,但其妻子西原万里相随与之到了西宁。

  二、血泪生死恋

  (一)西原的人物形象论

  在《艽野尘梦》,西原不仅仅有传统女性的形象特色,也有藏族姑娘的特色其粗犷淳朴的个性。作者在创作《艽野尘梦》中西原的形象时,作者的怀念与追忆都有其粗略性和模糊性。

  西原在《艽野尘梦》有着中国古代文化中贤惠温柔的一面,都集中的表现在西原的七次哭泣中,而每一次都是为陈渠珍哭的。前三次“波密兵变”,担心作者的命运而哭的,第四五次是认为可能命运永远与陈渠珍离别而痛苦的;第六次是回湘西的路上,到通天河,已经断粮两天了,找寻食物的亲兵又没有音信,西原把最后剩的一块肉干,强让陈渠珍吃下了,“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了。”最后一次的哭泣是他们一起到了丹葛尔厅,陈渠珍在外面应酬,而西原因为生病怕离开而伤心的。在书中作者为什么数次写到西原的哭泣?其实,一方面的哭泣让陈渠珍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另一方面是回忆往事时,所经历的事情都历历在目,会引起心中的悲痛。

  受到藏区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西原也是豪爽大气的女子。在书中,她是一个会骑马射箭的女子,也是因为这些事,她才会进入作者的视野中,并与陈渠珍有着一段生死相随的情缘。作者在藏区朋友家饮酒,这是陈渠珍与西原的第一次见面“引余至河干,一望,平原数里,细草如毡,地上每三四十步,立球竿一,竿高尺许。乘马女子,皆束丝带,袒右臂,鞭策疾驰,骑行如飞,至立杆处,则俯身拔之。以拔杆多少定输赢,中一女子,年约十五六,貌虽中姿,而矫健敏捷,连拔五竿。余皆拔一二竿而已。众皆鼓掌。”后来西原与陈渠珍共同战斗,两次救了陈渠珍的性命。

  西原是一位重情义、懂得大义的女孩。在波密兵变时期,参赞被杀后,陈渠珍带着亲兵准备东归时,西原追随陈渠珍千里,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她始终不离不弃,并照顾陈渠珍的生活。

  当行军到通天河时,士兵只剩下三十多个了,祸不单行,又遇到大雪,粮食已经没有了。于是,西原跟随作者一路打猎,打到一头野骡,但是维持十天后,又断粮了。“断食已两日矣,饿甚。所储干肉,仅余一小块,以其半分西原食之。西原坚不肯食。强之再,泣曰: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耶。”西原不仅仅是照顾好陈渠珍,并且给了陈渠珍与士兵的信心。

  西原用它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来表现西原对陈渠珍的爱,同时也表现出了西原的反叛精神。

  (二)现实矛盾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西藏,军中哥老会势力较为强大,内部矛盾和权利倾轧等矛盾爆发,乱军推举陈渠珍为首领。经过考虑,陈渠珍携士兵和亲信弃职东归。在回归的途中作者等人被喇嘛误导,迷失在羌塘草原中,在进入无人区后粮食已经殆尽,饥寒交迫中与饿狼去争抢食物。士兵已经饿到极点,甚至去争食同伴的尸体,他们的心性因为饥饿已经大变,最后还想要杀藏兵为食。西原极力的阻挡,并且猎来野狼野驴,让士兵们渡过难关。在雪原与黄沙中已经跋涉了二百余天,情况越来越艰难。陈渠珍数次遇到磨难,差点被饿狼所吃,西原不仅始终护卫左右,而且还忍饥挨饿将最后的一口肉让给陈渠珍吃,并且鼓励他坚持,历经七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青海湟源,最终只有七人生还。之后两个人又从西宁、兰州最终到达西安,住在朋友的旧宅中,一直到十一月的时候。后来陈渠珍在外谋事,一日西原头痛,但怕陈渠珍无人开门,所以一直苦苦支撑等他回来。原来西原感染天花,后来西原溘然长逝。

  西原在陈渠珍的心里是侠、是佛。西原的勇敢与大气,一路上生死相随,西原对陈渠珍于他,不仅是情,更是有恩和义的。尽管西原在整本书中不是很多,但每每写到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西原一直陪在他身边。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西原那种强烈的情感。美好的一切都随风而去了,只剩下陈渠珍一个人茕茕孑立的站在西风中。西原离去后事情,无论是种种的丰功伟绩,还是东山再起的传奇,至此他只字未提。全书的最后的一句话是: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

  (三)记实写真的回忆录

  “湘西王”陈渠珍《艽野尘梦》是属于他特有的记忆,书中记录了作者26岁时,在四川驻军,调防西藏的时候将讲起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风土人情,同时也客观记录了英、俄等国家觊觎下西藏的复杂局势,还有清朝大臣之间和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川军和西藏局势的重大影响。行兵布阵,山川地理,异域生活,精彩绝伦。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小说,也是一份清末民初的军政备忘录,还是一百多年前关于西藏风俗和青藏地区珍贵的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据陈渠珍的儿子回忆这本书说“书稿写完几个月后就出版了,封皮是蓝色的,书的第二页还印着陈渠珍的照片。”但是年代久远,发出单行本非常稀少。据史料,陈渠珍只把这本书送给了他的好友、部下和故交。陈渠珍曾把这本书送给过张志远,张志远又把这本书传给任乃强阅读,任乃强被深深地吸引了,并用了大量的时间把此书有错误的地名,历史史实、人名等作了校注,并且推荐在《康导月刊》中连载。

  《艽野尘梦》到底属于怎样的书目呢?以书的内容来看,它是属于陈渠珍的自传类的书。全书共分12章,全部都以地名作为小标题,都是以空间移动作为线索展开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六章描述的是钟颖所带领的川军入藏的前因后果,他们在西藏的战争以及经历,体现了陈渠珍与藏军之间的斗智斗勇;后六章写的是陈渠珍与西原等人在归途中所历经的磨难,体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残酷的斗争。但是很多人把这本书看成是小说,因为里面有一段他与西原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里面有小说所具备的条件:人物具有独特鲜明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是详细,场面描写惊天动地,情节的铺设在文章中是前呼后应的。

  这本书从爱情的角度说,《艽野尘梦》可以与《边城》相比较。它们两部著作在创作时间上,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作品。《边城》所描述的爱情故事突出的是湘西地域独特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艽野尘梦》所突出的是在西藏高原地区波澜壮阔的。两种不同的地域给人两种不同艺术魅力。

  《艽野尘梦》的文学成就不只是陈渠珍与西原的爱情故事,它对无人区残酷地域的描写,对在当时环境下对人性的拷问和细致的描述都是这本书的研究都是极有意义的。

  《艽野尘梦》不仅是西藏地区人文地理的考察报告,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旅行游记。《艽野尘梦》的每一章都是以地名作为标题的,它记录了从成都到藏区,然后又从藏区返回到内地传奇般的经历,非常详细的记录了沿途的所经过的昌都、工布、江达、鲁朗、通天河、青海无人区、柴达木、兰州、丹葛尔厅、西安等等十几个地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习俗。书中对沿途的山水风光、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都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百年前西藏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在书中所描绘的气候、动物、植物、地表环境等,与现在的西藏高原有着很大的差别。据此,我们可以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从而了解高原地区环境的演化。

  后来后人重新的研究和认识这本书,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旅游学价值、军事学价值、人类学价值、民俗文化学价值发掘出来,对于藏地,湘西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世人只知沈从文,却不知陈渠珍

  沈从文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与在湘西的“湘西王”陈渠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陈渠珍,就没有现在沈从文。

  沈从文没到十五岁就离开家了,在沅水游荡过一段时间后,边去到当时任湘西护国联军军长陈渠珍的部队上,给陈渠珍做了书记,从那时开始了从军的生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从军生涯给了沈从文在文学上极大的影响,陈渠珍喜欢藏书,读书,还喜欢古玩字画。

  陈渠珍藏书十分丰富,沈从文回忆说“书房里,有四五个大楠木橱柜,装着百余轴宋至明清字画,还有几十件铜器,一大批碑帖和石磁,以及十几箱书籍。”这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可以阅读的机会。他说“这份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是我对于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到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由于应用,我同时学会了许多知识。每天都要和旧画古董在一起,了解到了一些古玩字画的当时的地位和用处。陈渠珍的旧书很多,沈从文在遇到不懂得知识就会去查《四库全书》,慢慢的大部分的旧书也就读懂了。渐渐地熟悉了古代文字和各种器具的知识。

  沈从文在陈渠珍做书记的那几年,这为沈从文在以后成为作家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从而为以后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他所读的古书差不多就是这段时间所积累的。而这些古书对他以后的文学影响也是极大的。

  沈从文在1922年执意要去北京,陈渠珍不但没有阻拦他,而且十分鼓励他,19天后,沈从文去到了北京,从这里开始了他从文的生涯。在北京的客栈中他的登记是:沈从文,湘西凤凰县人,20岁。后来沈从文在十六年后与陈渠珍再次相遇。那时沈从文已经是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陈渠珍则是当时刚刚上任的沅陵行政主任,这时两人已经不是将军和书记之间的交流了。这次的促膝长谈是十分具有历史记录意义的,因为这次谈话后不久,陈渠珍所带领的部队去往了抗日前线。

  总的来说,陈渠珍对于沈从文是有知遇之恩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说,如果没有陈渠珍,也未必会有现在的文学大师沈从文了。

  自然与社会是给予人的天性和智慧的养成,而两者的相互配合和完成对他主题思想的构成起到了极大作用。他青年时期在军旅中混迹的日子,让他看尽了人生百态他自由式的生活让他自由的游荡在湘西的世界中。不论是自然的:大树、河流、蟋蟀、庄稼、蝙蝠,还是乡土中的人事:染坊、剃头铺等手工的作坊,还有小生意人、船夫、农民等乡野村民等传统民风习俗、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他的所见所闻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意识和丰富的知识。这段军旅生活,给他了强烈对生命意识的崇拜和自由的信念,并使他在小说内容中带有人性的真善美。

  沈从文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的思维能力与方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的主体思维能力和方式的真实反映。也就是他在军中多年的军旅生活使沈从文的头脑中有一种特殊的野性思维,其实这不仅是源自湘西那种特殊文化和特殊环境的影响,也是从书中人物的经历生存的反向触动,让他在文学作品的构建有意的构筑出野性生命意识。

  沈从文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军队的题材是占主要地位的,他的小说创作生涯就是从军旅生活开始的。虽然沈从文早期的文学作品有些幼稚和缺乏文采,但是六年的军旅生活对他文学的影响占有极大地位的。

  六年的军旅生活,让沈从文具有了军人该有的一切品格,也让他认识到了世界一切的丑恶和黑暗,同时收获与陈渠珍真挚的友谊。陈渠珍在他的《军人良心论》提出了“九尚”和“七忌”,在政治上有礼运大同的梦想,以此为教育官兵的守则。教育官兵要崇德尚武,而这一精神后来对沈从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有影响,对以后沈从文步入文坛,还有创作军旅小说提供了机会。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湘西风格。

  结 论

  湘西王陈渠珍他的军事影响了湘西的政局数十年,陈渠珍一部历险奇书《艽野尘梦》不仅见证了他进入西藏的传奇经历,同时也是非常珍贵的清末民初的资料。返回故乡以后,他雄霸湘西走向了权利的高峰。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他所想要的礼运大同的政治梦想,并且发展湘西军队的文化,整治湘军。陈渠珍的命运坎坷,与西原的爱情令人唏嘘,他那狷介个性使他得仕途无望,也给命运增添了许多坎坷,但是他在文学上对沈从文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