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日期:2020-09-30 11:57:04

2.原因分析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幼儿园的发展和课程设计安排、幼儿自身的生理因素、大众传媒的影响、家长的教养与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缺乏、教师的行为与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通过总结,下面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进行具体分析。

(1)幼儿园课程设计安排的不合理

幼儿园在幼儿心理教育这一板块重视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建设与身体建设并重,而幼儿园的课程五大领域之一便是健康,但目前许多幼儿园课程更多关注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即使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内容,也显得很泛化,显然老师并未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活动,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式的没有任何作用的。

(2) 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观念滞后

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问题时,仍然存在着陈旧刻板的观念,不明事因便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忽视孩子的想法误解孩子的行为,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身心成长。同时也不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也仅仅凭着自己的直觉非常主观的就把孩子的行为想法定了性。而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更多是老师的职责,自己不能够起到什么引导作用,忽视了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的重大影响。老师和家长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家园的不一致使孩子容易产生混乱,不利于孩子良性发展,更不利于老师和家长全面了解保护孩子、有效帮助孩子。

(3)家长教师对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部分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采用了不恰当方法处理如以暴制暴、严厉责罚、不正确地干涉、置之不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是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相反使孩子更容易再次出现攻击行为甚至养成攻击习惯[5]。孩子需要来自老师和家长地正确引导才能走出困境,获得发展。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和老师不该单单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行动来改变孩子对自己的某些不太好的行为的固有印象,从而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及原因分析

1.幼儿观察记录

通过对三十五名幼儿的实际观察,我们对幼儿的行为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如下:

(1)争抢东西, 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争抢玩具争抢游戏的场地。

(2)损坏物品,例如和小朋友产生冲突后就把玩具给破坏了,再比如有的小孩因为没有被满足某个要求就开始发脾气乱扔东西,但是还有些小朋友单纯只是觉得搞破坏很有趣。

(3)谩骂(语言上的攻击行为),常出现在幼儿与同伴及老师家长发生争执时,或者谩骂取乐逗惹他人

(4)打架(肢体上的攻击行为),幼儿用手打用脚踢来攻击他人,借助工具来攻击他人

(5)恶意的恶作剧,幼儿通过恶作剧来使他人受到伤害

2.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通过分析总结,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1)幼儿的生理因素

孩子的生理因素和他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下面两点:其一是幼儿的生理遗传因素,幼儿的生理遗传因素影响并非是指家长把具体的攻击行为遗传给了幼儿,是指遗传给了幼儿神经过程较强,情绪易激动暴躁等的自然特征。[6]幼儿所遗传到的这些自然特征,在遇到外界的影响刺激下就会成长滋生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其二是幼儿自身疾病导致,幼儿在患病情况下产生的无意识攻击行为。

(2)幼儿的错误模仿

一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过度看中自己的商业利益,但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却视而不见,无视了自己的责任。从现今幼儿对动画的喜爱程度来看,动画对幼儿的影响逐渐具有取代家长和教师对他们教育的趋势。[7] 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使传媒自身忽略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某些传媒公司为提高自身市场利益,片面的追求高产而忽略了产品制作的质量,使得其在动画制作中存在疏漏,并且在这些疏漏因素中暴力因素占有较大比例,而动画中的暴力行为又是幼儿最喜欢、最容易模仿和学习的,因此这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情节势必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模仿学习,如果老师与家长以及孩子接触的人不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也很容易使孩子模仿错误的行为。

(3)幼儿缺乏交往经验技巧

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常常使得孩子不知道怎么恰当的表达自己,这一点年龄小的孩子较为突出[8]。而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他也没有积累到足够地解决矛盾的经验,常常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恰当正确[9]。

(4)幼儿情绪化特点

幼儿的很容易情绪化,控制力薄弱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造成情绪的突然爆发。因此当孩子处于一个使其压抑没有安全感的环境时,也容易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5)幼儿受到误解或不恰当引导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误解,会让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加剧。另外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和老师的错误引导和不恰当处理,如置之不理、对错不明确、以暴制暴等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10]。

四、提出建议

(一)对社会的建议

1.大众传媒加强自身建设

大众传媒不能一味的去追求经济利益,也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保证所传达的文化是健康有益的,尽可能避免不良行为在动画中出现,若确是情节所需,应该对该行为进行弱化美化,并配以幼儿能懂得文字图画,告诫幼儿此类行为不可取。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传媒文化的监督、筛选,确保大众传媒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大家所喜闻乐见并且积极向上的文化。

2.政府部门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社会环境是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儿童的认知、行为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幼儿时刻处于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而社会大环境中所存在的信息都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了幼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社会文明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素质,减少社会暴力事件的发生,让幼儿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中成长,给幼儿传达和谐有爱的社会信息。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敞舒适的活动空间以及提供足够的运动器械

幼儿园要严格遵守幼儿园办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好班级幼儿名额,不能一味的去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班级,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另外,幼儿园要确保幼儿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材料,给幼儿一个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并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这样可有效避免幼儿因争抢而产生的攻击行为,从而大大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

2、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教育培养幼儿的互帮互助意识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容易被家里的长辈过分溺爱,以自己为中心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了幼儿园里每个小孩都是一样的待遇,没有人会特意关照,所以很容易发生争夺一个玩具的情况,在这种时候作为老师就应该给每个小朋友讲清楚大家都是一样的,小朋友要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利用讲故事的时间讲一些相互帮助的小故事,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小朋友们通过合作来取得成功,一起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

3、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当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教师一味的选择理解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表现出制止态度时,幼儿就会认为攻击别人是一种“奖励物”,他会认为这是一件对的事,以后定会继续攻击别人。因而,在幼儿作出攻击性行为初期,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幼儿并对他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认识到这件事的对错,攻击他人是不对的行为,并引导幼儿改正杜绝此类行为。唯有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才会得到有效改善。

4、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若想改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就一定要让他有情感体验,懂得换位思考,如果只讲道理,而没有让幼儿进行直观的体验,没有真正的情感碰撞,这样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当幼儿打别人时,别人产生了疼的情感,那么就让幼儿也体验一下疼的感觉。但这个体验不是指去打幼儿,而是去问问他摔倒时或者碰着时疼的感受,让他体会到疼是多么的难受,进而去体验别人的不适,最后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不对。另外,我们还要交给幼儿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懂得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多给幼儿合作、商量的机会,譬如可以利用角色游戏让幼儿学会商量,在合作、体育等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合作分享,进而去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对家长的建议

1.转变自身观念,正视幼儿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同样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更加的放任自己的行为,过分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因而这需要家长改变自身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做到有松有驰,不溺爱也不过分要求,让幼儿在这样的教养空间下学习自我调控。另外,家长也要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幼儿的攻击行为,不可一味地将幼儿的攻击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归结于孩子小不懂事,家长应时刻关注幼儿的任何行为,找明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幼儿不良行为。

2.克制自身情绪,注意自身行为

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会造成孩子上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多以模仿学习为主,家长所展示的行为能很快被幼儿吸收转化为自身行为。因而,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们时刻注重自身的行为,不在幼儿面前表现暴躁情绪以及过激行为,当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多以平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去解决,保证幼儿在自己身上学习到的都是有益经验。

3.注重陪伴幼儿,过滤不良文化

动画片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每一个幼儿的生活中,而许多家长也由于工作、应酬等种种原因没有时间去陪伴幼儿,多以动画片去应付幼儿。而动画片中的人物行为、处事方法以及是非判断也时刻影响着孩子,可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是在动画片中模仿学习到的。[11]因而,这就需要家长认真摘选幼儿所看的动画片,选择积极健康的动画片给幼儿放映。并且家长也应尽可能的陪伴幼儿观看或者谈论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帮助幼儿过滤掉动画中的不良影响因素,保证幼儿认知的正确性。

4.正确引导幼儿,给其宣泄空间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幼儿的先天性破坏行为,不可消除,只可疏导。由于幼儿对一件事情的好坏无法判断,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所以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切不可“以暴制暴”,需冷静处理,可采用“冷处理”、“隔离”的方法来“惩罚”幼儿,让幼儿迅速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此类行为的无理性。另外,家长应该交给幼儿一些情绪宣泄的方法,例如带幼儿去观赏美好的事物,去运动等,给幼儿足够的情绪宣泄空间,使幼儿学习自我调控,这也可有效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五、结论

儿童期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孩子成长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我们不能够忽视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引导作用。作为家长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不溺爱、不护短,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作为老师,更应该关爱、尊重每一位孩子,用心去观察、了解他们。当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分析寻找原因,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使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全面发展。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