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于永正老师朗读教学思想探析
发布日期:2024-08-28 11:49:13

  一、于永正的朗读教学思想

  柳斌先生为于永正题词:“敬业情怀远,育人智慧多”。近些年来,于永正老师的足迹遍步大江南北,讲课讲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界刮起了阵阵清风,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进行。于永正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们在各方面都可得到发展,发挥其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

  (一)熟读课文,意文兼得

  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信条之一就是——“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进行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就是要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能读到“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能不属于他吗?如果能达到熟读成诵那再好不过了,“成诵”了,语言自然更属于他了。

  (二)注重过程,引导品味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于永正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观众就曾指出,能够指导学生们把书读好的这一过程,就是他多追求的亮点。有了过程,才能有方法可言,进而才有能力的发言权。《第一次抱母亲》中于永正老师先让学生理解“越”这个词,抓住“重担”这个词进行引导启发。在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这时,于老师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指出母亲的艰辛。这就是品味。

  (三)文本细读,读出语文味

  反复研读教材是文本细读的前期,只读一两次不会有什么感觉,而朗读是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朗读这一过程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于永正老师读到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他的心为之一动!捧着书本,反复地朗读这句话。读着读着,感觉出来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在朗读时,母亲的表情自然而然的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一个小小的问号诠释了母爱是——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朗读有时能使我们理解得更多在这文本的字里行间中语文味儿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于永正朗读教学的特色

  于老师无论教什么课文,读是贯串始终的,尽管于老师上的课千变万化,尽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读为本”。

  (一)关注朗读

  仔细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学生的朗读的次数特别多,这种高频率使得学生读的特别到位,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朗读。通过深情并茂的读,深刻的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其跃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 《全神贯注》第4自然段的朗读教学。当学生朗读效果不理想时多数老师可能会让他坐下,然后再指名读,不行,再指名读,弄得学生不明白,晕头转向。而于老师却能根据文章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人物情感,促使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再指名读时,读得既有声又有色,又分寸适当,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其情其境。

  (二)关注朗读的个别指导,肯在课堂上花时间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的有效手段。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观于老师的《翠鸟》课堂实录,令我感受颇深的是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落到实处。在指导学生读出老渔翁的年纪时,老师指名读,并在每名学生读完后,给予有趣的指导。从这种看似平淡的课文中品析出“味”来,这就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三)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能力从何而来?在学校阶段,也只能通过在老师的引导经历的朗读过程,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得来的。引导学生朗读,从最基础的能读的正确流利,到可以品味文章,最后达到学生自己感悟理解的程度。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中的第1自然段朗读指导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的例子,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敏锐地观察,针对学生对文章基调把握不准时,及时结合自身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示范和点拨,给学生以生动而深刻的心理暗示,使学生领悟朗读的要领,这时的朗读就成为一种乐趣,很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清,学生明白哪一句要怎读,为什要这样读?老师心里明白,才能让学生明白。于老师适当的讲解,适时的示范,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学生的朗读兴趣大增,朗读效果明显提高。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