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如同汉人不单指汉朝人,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装,而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汉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自前而后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性及鲜明民族特征的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长期以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渗透了汉民族的生活点滴。因此,人们在认知和了解汉服体系时,除了服饰本身,更不应忽视承载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在中国走过的漫长历史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不少见,而其走上汉化道路亦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元代忽必烈改制,推行汉制,学习汉文化都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见,武力的征服终抵不过文化的侵蚀,中华传统文化因其先进性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经久不衰。而汉服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却因满清统治者的文化专制而出现断代。满族人把前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沦亡归结于民族文化的丧失,就如乾隆皇帝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极端不自信,于是许多汉族人从反抗到屈从再到习惯和漠然,认为只是改变了衣冠,又怎会动摇内在?可是,他们未免太过乐观。
结束清朝的统治后,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形式主义偏向,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注重经济而对文化重视稍显不足的发展方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不了解,使中华民族逐步走向文化缺失愈演愈烈的未来。韩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源于中国的茶道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都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
同样,现今再谈及汉服,多数人陌生而无知,抑或是不屑和误解。而身为汉族人,找不到自己的民族服饰,那种尴尬、困惑和痛苦其实是藏在很多人心底的,但我们又是一个历史如此悠久、文明如此深厚的民族,这其中必然失去了什么。因为失落,所以开始寻找,寻找然后发现,发现汉民族服饰文化原来是那么伟大丰厚的文明宝藏,汉服复兴运动也便应运而生。
从第一个穿着汉服上街的复兴者开始,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通过研习汉服制作、宣传传统文化等方式,传播汉服生活化的理念,为汉服融入现代文明,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做出贡献。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以行动告诉所有人:华夏民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她有华美的衣冠,更有灿烂的文化。这一过程必然是曲折而艰辛的,来自舆论的质疑给他们扣上所谓“复古”、“做秀”、“大汉族主义”的帽子。汉服断代已漫漫三个多世纪,对自我服饰文明的记忆已经在民族心灵中消失。中华民族失落的,绝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复兴是文明的继承,也是文明的求新,汉服复兴是一把钥匙,一个契机,为我们打开传统文化之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文化的繁荣,它是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要求,与激发文化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中,服饰、礼仪、精神、文明一脉相承、缺一不可。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由汉服复兴运动引起的传统文化回归、重新整理从而引起建立新文化体系的未来是汉服复兴的核心价值所在。这需要我们心怀对传统的敬畏,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真正凝聚中华民族,传承中华文明。
重整衣冠的华夏儿女,终将向世界展示一个独特而厚重、坚韧而美丽的民族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