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社会学
模因理论视阈下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心理
发布日期:2024-08-10 16:58:08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1976年,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Meme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进化论,将生物的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并首次提出meme概念,他认为meme是文化模仿单位,通过模仿、复制等传播手段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成功的模因必须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1]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网络流行语从被创造到流行广泛,模因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始兴起。那些年轻、思想开放的网民,不断创造出用来表达对事物看法或抒发情感的新颖语言,这些语言内容生动活泼,易于人们的理解,交流;形式上简单轻松。这些语言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称其为网络流行语。初期的网络流行语具有草根、亚文化特质。大多由草根网民发起并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草根崛起、权威消解等网络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不少俚语俗语甚至低俗词汇,如“尼玛”。很长一段时间网络流行语作为亚文化存在,始终和精英文化处于对立的位置。随着网络的深度普及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用网络的人群扩大、接触网络的时间更长了,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有独特的价值观,语言内容轻松活泼,逐渐地,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群体也在不断壮大。逐渐地,网络文化逐渐走向主流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

  本文参考曲瑞珠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娱乐类和民生类。依托于公共事件而产生的民生类网络流行语,只有在特定的时间、事件下才有活力,随着事件的落幕,这类流行语也就慢慢被网民遗忘。而娱乐类的网络流行语,它不依托任何事件的发生,仅仅围绕受众的情感,看似内容毫无营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价值,但是它的传播效果却永远出乎人们的意料。前人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往往从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传播价值上讨论。然而,“语言最初并不是表达思想或观念,而是表达情感和爱慕的”[2],看似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内容无意义,但是它回归了语言的本真,并对网民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分析无意义的内容它是如何引起全民的狂欢。

  (二)研究目的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各方面研究,前人学者已做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尤其是2013年前,有大量文献、期刊对此都有研究。然而,模因论作为文化进化单位,却很少有人用它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以娱乐类为主,脱离了具体事件,仅依托受众的心理。似乎也逐渐失去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论的体现,以及娱乐类的网络流行语如何在受众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献综述

  1.网络流行语

  随着网络的深度普及,网民数量急剧暴增,网络流行语不仅走红网络、现实生活,也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文献诸多,研究的角度相对全面。从网络流行语本身分析的[3],如编码规律解析[4]、概念辨析[5];从传播语言学[6]、传播社会学[7]分析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从大众文化[8],社会心理[9]对进行分析,从历史发展分析。前人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非常的透彻,但是他们更青睐研究民生类网络流行语,对娱乐类的分析一笔带过。娱乐类的网络流行语内容贫乏,不依托具体特定事件,只是由于受众特殊的偏好而广为流传,模因理论便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网民选择此类网络流行语并持续的关注、使用。

  2.模因论

  模因的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目前,模因论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前人学者对它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模因论对语言类的研究很多,歇后语[10]、广告语[11]、春晚流行语[12]、英语写作[13]、英语广告[14]。最有借鉴的意义是姜雨青的《模因理论视角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它将模因理论介绍很详细,更是结合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模因论在传播方面做出的极大贡献。但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之前网络流行语,也没有过多的强调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是如何通过模因论使网民接受的。在文章中,他提到网络流行语背后有故事有内涵才能成为模因,但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尤其是情感类,它不依托任何一件事,仅仅是情感的产物,那么网民选择接受心理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接受心理学

  国内的接受心理的研究相对成熟。张春泉的《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分析接受心理和语言表达中的关系;李凤的《影视受众接受心理比较论》强调接受心理在影视中的重要性;蔡慧福,周伟业的《关于准确全面把握受众接受心理时代性变化的几个问题》分析接受心理在媒体报道中的作用;魏在江的《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分析接受心理在其中的作用。

  4.评价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文献虽然较多,但基本都从生产者和网络流行语本身着手研究,很少强调网民作为受众所体现的能动性。回顾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每年的词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公共事件,而近2年来的的网络流行语其内容空洞无奇,而流行程度却越发高涨,以前人的理论无法再支持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而国内的接受心理学从未涉及过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模因论对于研究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但是过多的强调强势模因,忽略受众心理选择,也是比较片面的,本文从模因论和接受心理两方面共同分析,两种理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试图把近年来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分析透彻。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调查研究中,问卷调查法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如今它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或是纸质分发的方式给有关的人员填写,然后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本次的调查问卷,全面涉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他们的反馈中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对网民的交流方式以及心理变化的影响。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表面现象研究其本质的的科学方法。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 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首先将它定义为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15]。本文着重分析3个网络流行语,分析它所具有模因论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吸引网民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变迁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流行语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现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追溯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史,可以从1996年开始了解。从1996到2005,网络流行语主要以网络“方言”为主,“网络群居”特征初步显现出来。为了交流的方便,出现了“GG”、“7456”等词汇缩写,以及“顶”、“沙发”、等特殊称谓。2005-2007:文艺作品大量催生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强烈地影响着网络文化。与电影有关的有“做人要厚道”(《手机》),与电视节目有关的有“额滴神啊”(电视剧《武林外传》)。央视春晚舞台上赵本山、范伟等表演的小品,更是年年催生网络流行语,如“忽悠”。这段时期,网络文化大量从传统媒体、社会文化中吸取元素,再由网民进行再选择、加工、传播,成为网络文化中特有的符号。2008-2010:社会热点类流行语暴增,网民自创词句明显增多。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网络流行语经历了“从文字游戏到个个有故事的发展过程”,2008年开始特别明显。如“欺世马(70码)”“我爸是李刚”等。网络反映、影响社会公共事件的时政功能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探究原因,可能与社会矛盾多发、网民话语权意识增强、微博等社交媒体活跃等有关。同时,自2008年开始,网民自创词明显增多,其中既有旧的词语被赋予新含义,如“囧”“槑”,也有基于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再创作,如“做人不要太CNN”的名词动用,还有“凡客体”“梨花体”“让XX飞”等各种模仿创作,网络空间的语言创造能力明显提升。进入2011年以后,网络流行语中关于社会热点事件骤然减少,而网民自创的“表情达意”流行语出现井喷。如“吓死宝宝了”“狗带”等。这一时期网络的时政功能有所弱化,情感表达宣泄功能明显强化。曾在网络上流行的“愤青心态”正渐趋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无奈地调侃、吐槽和讽刺。

  二、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web技术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发展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从Web1.0到Web3.0,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得更有影响力。

  Web1.0时代,各个门户发展开始兴起,网络的首要职能就是为网民提供信息,只从发布到接受,是一个单向的传播。Web2.0增加了网民的参与度,各大社交平台开始崛起,网络的互动特征逐渐明显,在Web1.0的基础上,增加了反馈的功能。网民开始自发生产,提取,创造信息,并传播到网络上。网络流行语在此基础上开始兴起。在Web2.0中,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web2.0的缺点是就是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网民劳动的价值,所以2.0很脆弱,缺乏商业价值。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用虚拟货币的形式来体现出劳动价值,而这种虚拟货币可以兑换成现实货币。如,微信订阅号的文章打赏。如何才能让文章变得更加吸引网民的眼光,便是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来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

  (二)社交媒体提供传播平台

  社交平台的发展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人数众多,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7年的62万剧增至2016年的6.88亿,增幅1000倍之多,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16]。第二,网民不断自发地生产、传播。两者缺一不可。社交媒体的弱把关、强生产、网民参与度高的特性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

  1.弱把关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强调,“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7]在信息生产再到受众接受,把关人会筛选出他认为有意义的信息,并传播到受众,他所认为无意义的信息自行去除。在传统的传播媒体领域,"把关人"几乎无处不在,信息经过一次次的过滤和取舍才能到达受众手中。然而,在网络交流中,“把关人”这一环节被弱化,网民发表任何言语都是自由,不受管控。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交流互动更直接、活跃,这就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2.强生产

  网民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各种语言形式相互并存。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兼容性,在这种条件下,网络语言的生产、生存提供了最佳的环境。

  3.网民的参与度增加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以及信息的大量生产,作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的网民,极大的参与网络语言的生产、传播。随着移动终端的深度普及,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方便的接触网络,而网络流行语作为最受欢迎的网络语言,无论你是否关注,你总会知晓一两个最火热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被网络流行语的气氛感染到,在交流中无意识得开始使用,如此,我们便从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正是因为网络语言的自生产,网民之间相互影响、传播,大大增加了网民的参与度。

  三、从调查问卷中分析网民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行为

  本次调查问卷名称《关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调查问卷》,以微博、微信、QQ等方式发送问卷调查链接。调查对象为10岁-40岁以上的网民,其中20-25年龄段占整体的41.79%,40岁以上占26.12%,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居多。男女比例各占44.03%、55.97%。共发放268份问卷,实收268份,回收率100%。

  以往的网络流行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草根性。“草根”是根据“grass roots”音译而来。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其意义是群众的,基层的。初期的网络流行语产生或是因为交流方便或是为了表情达意。但近两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主力军。比较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语,都是来自于明星微博中的调侃话语,例如“城会玩”、“主要看气质”,或是rap中的音译,“狗带(go die)”。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来看,此类娱乐休闲的网络流行语更受青睐,66.7 9%的网民表示赞同,这与当下的网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些年,网络流行语鲜少涉及公共事件,这与网民们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沉重的经济压力,使我们更关注自己的情感变化,更希望能有一个空间去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困境。而娱乐休闲、排遣压力的网络流行语正是网民最感兴趣的语言。一旦网民需要释放自己的情感、压力时候,此类流行语就会在沟通中顺其自然地被使用。与涉及公共事件网络流行语不一样的是,它不会因为事件逐渐退出公众视野而消逝,只要网民的情感在,它就会被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娱乐休闲的流行语寿命时间更长,使用周期更久。

  60.07%的人表示,自己无意间就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民的沟通方式和沟通习惯。人人都在使用网络流行语,在这种气氛带动下,其他人或多或少就会受这种气氛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气氛下,人和人之间的语言趋于统一,其他人就会被带动,从听到别人使用,再到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84.33%的网民表示,身边的同学、同事会相互之间使用网络流行语,48.88%的网民,他们的最亲近的好友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同阶层的人相互之间更喜欢用网络流行语来交流。当下,他们需要面临的难题可能是一样的,所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会更加的感同身受。

  微信作为人际沟通重要平台之一,在传播网络流行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的双重结合,更是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增加网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微信聊天中,我们通过语言以及视觉两方面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常常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忙的不可开交。因此,我们急需一个平台来逃离现状,发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在微信的沟通中,我们或是相互鼓励,或是不停吐槽、发泄自己的负能量,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正是因为我们的口口相传,人人都在使用,网民们相互影响,让微信成为网民们获取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模因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

  1.理论提出

  1976年,Richard Dawkins出版了The Selfish Meme,该书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进化论,将生物的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并首次提出meme概念,他认为meme是文化模仿单位,通过模仿、复制等传播手段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指出模因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特征,成功的模因必须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18]1982年,Dawkins又在The Extend Phenotype一书中提到,meme是大脑的信息单位,是贮存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19]。

  2.模因特征

  2.1遗传性

  当一种网络语言被人使用后,其他人对这种网络语言也十分感兴趣并使用,语言被得到有效的传递,它将一个人的大脑信息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如此病毒式的复制传播,使得此类网络语言变成流行语言,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2.2变异性

  正如基因有变异性,模因也可以进行变化,加工。以“友谊的小船说翻”为例,对翻船体的解释一开始仅限于漫画的旁白。随着它的关注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给了它更多的解释,便有了职业版的翻船体;当友谊升级为爱情,又有了“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网民的参与度增加使得网络语言的变异性多种多样。

  2.3选择性

  基因遵守着物竞天择,模因也遵守这一规律。模因作为复制因子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和继承而进行激烈的争斗。某些模因的传播能力不强,例如有些网络流行语非常便于记忆,有些就很难回忆起内容。胜利的模因使得网络语言变成网络流行语,受到网民的追捧、使用,而劣质的模因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被网民遗忘。

  2.4强势模因

  每年都有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只有具备强势模因的网络流行语才会经久不衰,进而从网络语言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强势模因不仅因为它完全具备模因3个特征,它与受众的选择、心理密不可分。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它的核心就是反映受众心理,而受众由于心理的选择而主动去使用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使得强势模因更加强势。

  模因式传播——以“城会玩”为例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简称“城会玩”。其出处是在戛纳红毯后,“披着东北花被”的张馨予在微博上发照片,说自己是农村小媳妇,还称你们城里人真会闹。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句话形式上没有并不新奇,内容上毫无传播价值,并且它不依托特定的事件,看似它的传播没有任何载体,而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却是惊人的。实质上,它们正是因为自身的强势模因而使其传播并受到越多越多的关注,它所散发出的情感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的。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稀奇事物,我们总是可以用“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来进行自我调侃过,如此模因的遗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网络沟通中频繁的传播和使用,段子手的加工制作,在自媒体平台力推,从“城会玩”中演绎出来“乡话多(你们乡下人话真多)”也受到了不收人的追捧和喜爱,更是有网友称“城会玩”“乡话多”是一个完整的段子。由此,模因的变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城会玩”在网友的演绎过程中,如同挖掘机哪家强一样,带有自嗨的色彩,体现网络狂欢。从传播机制来讲,与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网友把自己定位成看客的身份,用各自的眼光看待网络上传播各种新奇的现象,符合网民围观的心态,它体现了网民的社会关系和这背后的价值的、心理的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认同,特别是明星在热点新闻事件中善于话题炒作,多种诱因推动了互联网情绪波动,让这个句子着实火了一把。模因的选择性正是受众接受心理选择的结果,也是模因能否成为强势模因的关键。

 1/2    1 2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