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文学
论童话的荒诞和幼儿的审美
发布日期:2024-09-14 09:05:02

  一、“荒诞”在童话三大母题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一)爱的荒诞的意义

  “爱的母题”中流露出来的是在成年人眼中的幼儿,在他们的眼中饱含着的是保护欲、帮助欲、期待感以及对未来的祈祷。当作者怀揣着这份心情去完成故事作品,其中虚拟的世界都是友好的、和蔼的、纯洁的。为了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把一些阴暗面、丑陋面暴露在阳光下,也会是简简单单的一笔带过不会过多的去描述,成为最终被猎人降服的灰太狼而已。在这儿,丑小鸭长得黑黑丑丑的被大家欺负,最后却变成了天鹅;小红帽被大灰狼吃进肚里还是被猎人救了出来:白雪公主被后母毒害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却还是被人救活了一次又一次。无论多坏的事情在关键的时刻都会出现"转机",在善与恶中让幼儿对作品产生无限的惊奇、期待和永不绝望,而且故事的结局一般都会以最完美的结局收场。在这类作品中有这样一种形式:“在孩子的身后跟着一只凶恶的狼,而这只狼则被一只猎枪的枪口瞄准了”。在格林童话中这样的情感尤为明显,这些故事大都是“荒诞”的行文特征,完全没有逻辑性和真实性,而善意却在整篇故事里流淌着,就像父亲的明智和母亲的慈祥。例如大灰狼怎么可能连肚皮被剪开了都没有疼得醒过来?“豌豆公主”怎么可能垫着一百条被子还能感觉到被子下面的一粒小小的豌豆?“小红帽”是人怎么可能被“吃”了又“活”了过来?怎么每一场的结局几乎都是这样狂妄而美好,然而这类的结局依然一如既往的上演着,它的真善美就是构成这个荒诞的童话世界的主打旋律。

  (二)“顽童的荒诞”

  幼儿是幼儿文学作品审美的主体,“美”与“不美”的最直接标准就是他们的“眼睛”,他们几乎受不到社会规范的限制,因此他们是自由的,尤其是心灵,而成人却因为自身的理性、经验、逻辑等等去思考验证事物或者推翻事物,所以在幼儿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他们觉得是奇怪的、不可理喻的,而一切的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样的“理所当然”的是子虚乌有的,既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也不以日常生活经验去检验,因此被称为“类逻辑”,它在“顽童母题”作品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如 “斯彭克”律、奇组律、伪成年律、错位律、......

  1. “伪成年”律

  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一种很奇特的却也很现实的状态,那就是:“孩子想快点长大成人,而大人却想返老还童。”《长袜子皮皮》的作者林格伦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调皮的“小大人”的形象——皮皮,她只有9岁,但她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却非常理智:“你们需要早点回家,你们现在要是不回去,那你们下次可就来不了了,那就真的是太让人遗憾了”这样的一句话在成人口中说出来也许觉得是习以为常,但是从这样一个小孩口中说出来,就显得十分的老成且搞笑。在这一类的作品中,有无数个像皮皮一样的小大人以及那些扮演着父亲角色挺身而出去保护弱小的小哥哥们,这些行为体现了孩童们心中对自由、快乐、正义的梦想,而这些小梦想都以荒诞的形式存在于各种作品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们的心理。

  2.“斯彭克”律

  假如说上一个理论是一种进步的体现,那如“斯彭克”律一定是属于幼儿内心的一种天方夜谭了。

  “斯彭克”律的起源是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一个7岁的小女孩躺在病床上的奇思妙想才有了这个词以及这个作品。突发奇想的这一个词语,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个小女孩的思维方式很独特,她的思维无休止的漫游中、跳跃中,她让所有存在于现实中的物品都添上了光环,并在自己心中“刨根问底”,她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只是出于她自己的凭空幻想,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的东西。但是她完全不在意什么没有根据的东西,她在任意时刻所见到的任意一种既成的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她口中所说的的“斯彭克”。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无拘无束,并且执着的去寻觅、证实自己所想的,这样的思维的认识就是“斯彭克”律。它属于孩子思维的荒诞,是孩子某种思维追求的激情。

  3.奇组律

  外围世界中的事物相互没有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空间结构关系却被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奇组”律。在儿童的脑海中,任何东西都可以重叠在一起,但是由于没有办法去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和用意,所以让人觉得无厘头,从而让人莫名想笑。

  4.错位律

  在儿童的世界里,稳定有序的成人世界里的结构关系往往会被互换、颠倒和对转。这就是“错位”律。梦幻与现实、真与假、大与小、善与恶的错位在荒诞的童话作品中是很常见的。孩子“叛逆”的审美就是“儿童化的思维方式”,是打开儿童世界新的视角。袜子穿在耳朵上不是挺合适的吗?扫帚骑在胯下不是飞天小能手吗?让小孩去上班,大人在家玩不是挺美好的吗?

  思维的无边延伸性就是“顽童”的荒诞,是他们让这个本就绚丽多彩的世界变得更加奇妙不已,但这样的思维方式突破了审美的愉悦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笑容和惊喜。

  (三)“自然的荒诞”

  作为人类探索的的永恒主题,“自然”的吸引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强烈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自然”是那么的奇妙、绚丽。在孩子眼中“自然”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朋友,陪伴他们一同成长。你是不是经常回听见幼儿园的孩子对他们的妈妈说“妈妈,他们摘花,花不疼吗?”纯洁与天真深刻的从这个“疼”字反应出来,它是那么的夺目,那么的温柔。在奇妙的“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平衡的,人类深处自然之中,人类的生活源于自然,融入自然。人类更多接触的是自然世界,演绎的是“孩子和大人一致的目光”。人类要抵制的是“孤独”和“无助”,急切地从心灵找到一个突破口和皈依。因此,“自然”的现象是反映出人类进步的阶梯,万物“拟人化”——自然“人性化”——人类“自然化”,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进化。在此,“荒诞”的意义在于类似外套,给予给人们保温的作用。在“自然母题”的审美背后,蕴含着人们最初的想要保护事物“完整性”的欲望,不仅仅要保护被破坏后的自然的,与此同时还需要去安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环境破坏而导致儿童受到心灵创伤的孩子们的心灵完整性。

  时代的进步,使得人类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儿童文学审美也在更新,伴随着人类审美朝着轻松、愉快的方向转变,儿童爱听童话故事本来就是其天性使然,童话的“美”也确实更容易让儿童去感受,它能够渗透到儿童的心灵中,童话创作形式多以“幻想”为主旨。

  “有一次我在上海看见一个中国人,他的耳朵长得非常大,大到可以当披风,下雨的时候,他就钻到耳朵底下去,又暖和、又舒服。当天气特别不好的时候,他就请他的朋友和熟人住在自己的耳朵里”(出自《长袜子皮皮》)。这样的描写在童话故事中极为常见,而且通常有违常理,非常的荒唐,毫无逻辑可言,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完全没有根据的去阐释一个道理,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让幼儿感到轻松惬意。这可以从童话作品创作的三大母题中提炼出来。

  二、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受到各方面制约,其审美观与成人、儿童时期等都存在差异,幼儿审美观念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明显。其特征是主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为一体,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在主体,形成幼儿审美观念中的“自我中心”。幼儿审美心理特征主要分为四类。

  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生命是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的,感觉和意识同人类一样存在。如樊发稼在《小雨点》中所写:“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在幼儿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当然“小雨点”也不例外。无畏无惧的“小雨点”让该子们无比羡慕。能让幼儿善于将世间万物的审美方式与自身心灵相融合的便是泛灵观念,让幼儿有着极大的审美快感。因此,在童话中,兽能言、鸟能语、大树能说话,在幼儿看来是自然的。

  (二)人造观念

  幼儿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心灵到处存在着美得气息,万物都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这正是因为幼儿的思维不因客观世界而被束缚,而且幼儿喜爱天马行空的幻想。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说:“游戏并不是主体向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可见,幻想往往将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

  (三)任意逻辑

  幼儿心目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自然的。他们常常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或现象,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将他们任意的结合在一起,而不管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否真实存在。因此儿歌中的“颠倒歌”,例如“石榴树上结红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木头沉到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了秃老鹰, 老鼠抓住大花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之类的话深受幼儿欢迎。

  (四)前因果观念

  在幼儿的思维里,太阳一直跟着自己走,是因为太阳想跟自己交朋友;星星一闪一闪的,是因为星星在对自己眨眼睛;山羊长了胡子,那是因为他老啦,......这样随性的因果关系,并不是事物之间客观的因果关系,只是幼儿好奇的表现,将他们自己有限的因果感知观念赋予世界的客观现象。这样的现象都被称之为异想天开,但往往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天马行空、妙不可言的。

  所以,儿童的思维是非常的富有美感的诗性思维,有着其自身极强的特性以及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想要引导他们的审美,就必须亲力亲为他们的生活并极力迎合他们的情感。

  三、幼儿美学特质的主要特征

  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文学与其他文学的美学特征大不相同,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荒诞,游戏等方面。

  质朴的稚拙美

  幼儿先天固有的性格是“稚”与“拙”。稚拙美是幼儿文学独有的一种美感,是一种淳朴、异于常态的美,却又异常的透彻,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稚拙美非常的自然,没有意思的矫揉造作,其幻想出来的事物充满了稚拙美与童趣,使得作品满满的都是艺术魅力。即使这些在成人眼中是幼稚可笑的情节,但却在幼儿眼中是十分真实可靠的。

  透明的纯真美

  幼儿纯洁的心灵使得他们不谙世事却仍真诚地对待世间一切事物。这样一尘不染的童真让许许多多的作家热情地赞叹和讴歌,甚至用幼儿的纯真去对比出成人世界的种种病态与丑恶。纯真美是幼儿纯真心灵在作品中的表现,也是幼儿文学的独特美感,表现出的常常是一种纯净透亮、至纯至真的美感,让成人有一种自叹不如的美感。这类作品大都真实地描写出了那个年龄独有的天真无邪和动人真情。

  张扬的游戏美

  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席勒所说:“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善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游戏中的幼儿通常无视生活逻辑,尝试各种玩法,去探索与发现,表现出的是幼儿的纯真感情和求知欲,透露出的正是独特的游戏美学意味。其无忧无虑、自由想象的游戏精神的表现,正是以幼儿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出发的。赋予游戏精神的作品使得幼儿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游戏的方式在作品中充分被运用着,让幼儿徜徉在这样的海洋里,产生了愉快与共鸣,流连忘返。

  出色的荒诞美

  荒诞美是幼儿 “自我中心”思维的体现,并巧妙契合了幼儿的审美观念,使其在阅读时对作品中的“荒诞”情节乐于接受。虽然这样的荒诞美并不是幼儿文学所特有的,但却是在幼儿文学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幼儿文学中的荒诞美无不包含了或多或少的搞笑因素,有着一种奇特且开放的美感,让幼儿的天性得到了更好的释放。通常的表现为怪诞、奇怪、独特、夸张、开放式、巧合、没有规矩的规矩、没有意义的意义、没有常规却又好像也合情合理等,让人感受到一种奇特怪异而又轻松自在的审美愉悦感。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 从小就学会欣赏美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培养出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才能够学会去追求美、创造美。幼儿文学也意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有着对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的能力。幼儿文学之所以能成为文学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分部,是因为幼儿文学有着它别具一格的美感,并影响着每一位幼儿。迎合和照顾到幼儿审美观的幼儿作品才能才能收到幼儿的喜爱,所以成人在创作幼儿作品亦或是引导幼儿去欣赏幼儿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把握住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四、“荒诞”童话的美学特征与幼儿的审美心理

  “荒诞”童话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新奇热闹。二是滑稽、怪诞。先来说说第一个特点新奇热闹,其实荒诞的童话作品在叙述时在细节方面可能会经不起推敲,通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有的时候甚至会改变人物常见的形象比例或者是事物之间正常的关系,而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完全与人们日常生活不同的新世界。再来说说第二个特点滑稽、怪诞。这两个特点往往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或是人物的语言、行为、逻辑等,而且和作品的主旨有着重要的联系。滑稽通常是因为不协调、怪异、自相矛盾引起的,这样的种种通常是因为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思维等等不同于常人,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大相径庭,所以啊,怪诞是异于常人的,是将极为普通的事物陌生化,颠覆了读者的认知。

  但不可否认,荒诞童话一直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有很多种可以让读者接受作品原因,但作品本身的审美观与读者的审美意识有着共鸣还是其决定性因素。只有当作品提供的外来图像和读者审美意识中已有的经验图像产生共鸣时,读者才能通过阅读作品将其中的审美潜能发掘出来并重建审美对象,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读者接受并受其欢迎。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一样的审美意识,但新奇、热闹、滑稽、怪诞却是亘古不变的“荒诞”童话的主要美学特征。五、结语

  一般来说,一方面,幼儿在智利、生理、文化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快速的新陈代谢使他们充满生命的活力,旺盛的精力和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处处都充满了好奇心:另一方面,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的理解都处在最基本的阶段,这就使他们在感受事物时具有浅层次和粗线条的性质。哪怕一个同样的故事听了无数遍,连里面的象声词都记忆犹新,他们依然还是会像第一次看那样捧腹大笑,仍然会紧张害怕,却还是一样期盼着结局的到来,在这种心理波动的冲击下,幼儿自身的思想动态无限的发散,从而使他们享受荒诞童话所带给他们的快感。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