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发布日期:2023-05-23 20:19:15

  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崔峦老师是这样说的: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我认为,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而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着手,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奋战了17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几点认识,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导语设计精、巧、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确实,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比如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MV。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如课文《惊弓之鸟》的悬念式导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字词教学多样化

  在阅读教学中,中高段词语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教师往往放手让学生预习解决,课堂上象征性地检测,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实,课文中有的词语,或凝缩课文内容,或揭示人物品质,或暗含中心思想,它们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那么,词语教学如何做到稳扎双基,精彩纷呈呢?这需要教师根据文本词语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字词教学形式。

  1、分块整合

  例如我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我分批出示了以下三组词语:

  帷幕 驻足 斑驳 安谧 珙桐

  连绵不断 拔地而起 高耸入云 斧砍刀劈 气势磅礴

  流水潺潺 清澈见底 纤尘不染

  第一组词是难读词,重在字音检测,第二是形容张家界的山,第三组词形容张家界的水,通过分类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这样的词语分块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不会因为词语教学而割裂思维,破坏情境,同时,词语分块给了学生多角度的运用机会,使词语活起来。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只要带着一双慧眼,携着一颗慧心,明确词语的训练目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寻,让词语在整合中放大功能。

  2 抓住关键词,体会字词的表情达意.。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即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中的词、词中的字,采用多种方法引导深入理解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如:在教《翠鸟》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老师将“蹬开”换成“离开”行吗?为什么?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明白“蹬开”比“离开”更加准确,更能体现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传神描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词,以至于字,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字义.这样由词到句,有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词语学习、积累、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学习新词“垂头丧气”,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字义,再让他们找找哪个同学表现了“垂头丧气”的样子,加深印象,最后用“垂头丧气”造句,并说说在以后的习作中如何运用这个词去表情达意,把学习、理解、运用有机地结合.所以,恰当的运用所学词语,去表达新的生活,新的内容,这是一种尝试,这更是一种创造, 只有把识字析词、阅读理解、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三、 整体感知抓主线

  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文字为抓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感知什么?如何整体感知呢?

  1.感知题文关系

  我们可以从题目着眼,了解全文。如《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题目。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个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们的”或者说是“我家的”。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后会得出结论:正是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从中体会到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这样用课题质疑展开教学,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从文中搜寻答案,再将答案连缀,就能够快速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感知脉络结构

  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因此,要理清结构,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是怎样恰当地安排表达顺序的。 《最后一头战象》按照“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的思路进行叙述的。这类有着明显思路的文章,只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贯穿成线,就把一篇长长的课文化成几句简洁的语言,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了然于心了。

  3.感知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要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连缀词句的方法,选择一些合适的词语,撑起全文的内容来整体感知。还以《父亲的菜园》为例,要求学生把父亲为菜园做了什么事简要地串起来说说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连接词:我家失去了菜园……不料暴雨冲毁了菜园……好不容易种出了一地豌豆……在以后的日子里……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样让词句产生意义链,撑起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依梯而上,既训练语言又训练整体感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

  4.感知情感血脉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脉。要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大体了解文章的主旨,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中感悟父亲的形象时,我的问题是:父亲又是怎么把这一片死黄土精心伺候成了肥沃的土地的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行动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围绕文本,通过品读描写父亲行动、语言、外貌的句子,引领学生品味父亲的坚毅、勇敢、有远见的品质,以及父亲对土地的热爱。显然,这个环节既检测了学生对内容了解的程度,又释放了情感,一举两得。

  当然,整体感知的方法还有很多。在阅读教学中,做实做好整体感知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必不可少的。

四、读写结合夯双基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指出:“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读与写的结合,就是学与用的结合。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在阅读教学中教语言、教写法、练表达,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吸收,在阅读中学说、学写。

  1、摘抄积累运用

  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

  2、多层次仿写

  我自己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但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读懂值得模仿的佳作,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正如郭沫若先生提倡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

  3、拓展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 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文中写到:“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着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那孩子在等谁呢?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说一说,写一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凭借教材,善于找准读写结合点,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并围绕结合点完成阅读教学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情感。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的课堂设计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常思、常辩、常新,课前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一步步落实。只有这样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充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节节有收获,天天有提高。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才能逐步得以提升。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