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
发布日期:2020-09-11 15:43:52

(三) 从师幼互动的性质分析现状

刘晶波老师从师幼互动过程中的情感特征把握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将教师发出的施动行为的性质分为正向、中性、负向,将幼儿发出的反馈行为的性质分为进取、平和、畏惧。正向是指教师对幼儿表现出友好、喜爱的情感,中性是指教师的态度平淡,简单地回应,负向是指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厌恶的情感特征,例如对幼儿大声训斥。幼儿的进取指幼儿对教师的互动表现出友好、积极的态度,平和指幼儿表现平淡,畏惧指幼儿在于教师的互动中表现出惧怕,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的特征。笔者根据刘晶波老师对于师幼互动行为性质的分类,将观察记录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性质分析整理。

表4: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特征

行为

频数

施动行为

反馈行为

正向

中性

负向

进取

平和

畏惧

合计

31

73

52

36

81

43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中,对幼儿表现出态度平淡的中性互动行为最多,对幼儿表现出不满的消极的负向情感特征的行为少于中性行为。以带有积极的友好、喜爱性质的正向行为最少。而在幼儿的反馈行为中,以平和的行为为主,进取的行为较少,带有惧怕教师的畏惧性行为出现的次数居中。

(四)从不同区域的互动分析

根据笔者在幼儿园实习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区域划分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角色区。观察小班幼儿教师在各区域的互动情况,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教师在不同区域的互动情况

表5:教师在不同区域的互动情况分布表

 

益智区

建构区

美工区

阅读区

角色区

频次

53

26

35

21

16

百分比

35.1%

17.2%

23.2%

13.9%

10.6%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教师在益智区的互动最多占35.1%,在角色区的互动最少占10.6%,在美工区互动的次数位于第二占到23.2%,在阅读区互动的次数在建构区和角色区互动次数之间为13.9%。说明教师最喜欢在益智区与幼儿进行互动,而在角色区和阅读区进行的互动较少。

三、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状归因

(一)幼儿的差异

(1)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在区域活动中看到新奇的材料,就会将注意力投入活动中,因此在进行游戏时往往会忽略规则的限制,大声讲话、随意走动,这时教师就会以管理者的身份维持纪律,强调规则。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以维持纪律、约束活动为主。

(2) 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在每个智能的发展不一样,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也存在差异,有的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有的幼儿则较弱;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而有的幼儿却言语不清,不能完整地表达。在幼儿园中,虽然同一年级的幼儿年龄都相差不大,但是在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上每个幼儿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笔者发现师幼互动也因幼儿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不同。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就较多,而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就较少与教师互动,教师也很少去关注那些不爱说话的幼儿。

(二)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教育观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以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面对幼儿。教师是活动规则的制定者,是号令的发布者,教师也总是在要求幼儿绝对的服从。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幼儿才会听从自己的话,才能组织好幼儿,让幼儿有序地进行活动,否则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将会杂乱无章。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总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让幼儿始终处于服从的被动状态。另外,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教育经验的教师会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综合素养较低的教师,在幼儿自由进行活动时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从而过多地关注幼儿活动时的纪律、规则。在幼儿向教师发起互动时,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正面的积极回应幼儿,因此师幼互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师的压力大,负担重

幼儿园在提高园所质量,接受上级检验的同时,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大的要求,施加给教师更多的压力。教师在完成园内领导规定的教育任务之余已没有精力注重幼儿社会性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教师都是根据幼儿活动计划安排表按时按点地展开活动,并且为了接受领导的检查,教师更加注重对幼儿绘画、唱歌、手工等可以直接检验的能力的培养。将精力都投入到这些方面的教学中,从而忽略了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地进行活动,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就没有精力与幼儿进行正向性质的互动,大多以中性互动为主。在对幼儿的反馈行为中积极回应也较少。

另外,幼儿园中每个班级的幼儿人数较多,虽然有两个教师负责管理幼儿,但是其中一个教师都在完成其他的工作。所以,实际上只有一个老师照看幼儿,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比较分散加上人数较多,一个教师就很难关注到每个区域,每个幼儿。因此教师在不同区域进行互动的次数不协调,在有的区域中互动进行的较频繁,而在其他区域中缺乏互动。

(三)、幼儿园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的管理理念不同,对教师和幼儿的要求也就不同,有的幼儿园较注重幼儿技能的培养,有的幼儿园注重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在幼儿园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确定幼儿教育的方向。所以,如果幼儿园注重幼儿的技能,以技能来衡量幼儿的发展情况,那么教师也会着重培养幼儿的绘画、唱儿歌、手工等方面的技能,而忽略对幼儿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充分利用集体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而忽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就觉得无所事事,只要维持好纪律就可以了。所以在与幼儿互动时,教师以维持纪律、强调规则为主,对幼儿起到促进作用,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经验的互动较少。

四、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和谐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师幼互动更是实现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针对当前师幼互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有效进行师幼互动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变教师的师幼互动观念,打破教师的角色固化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师幼互动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师幼互动的质量,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对师幼互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指挥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不利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打破这样的角色固化,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平等地看待幼儿,以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对自身角色进行适宜的定位,才有可能把幼儿当作积极、主动发展的个体来看待,更多地去平视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理解情感需要;才会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也才有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幼儿的沟通、对话和倾听中,最终和幼儿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另外,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角色的转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一起探索。积极地与幼儿对话,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支架,促进幼儿的发展。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