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财政类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日期:2024-07-23 21:14:52

  (二)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结果

  根据表1、表2计算出1993~201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得到表3。由表3可知,从第一产业看,1993年以来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0,且绝对值由1993年的0.63上升到2013年的0.69,上升了0.06

  表3河南省1993—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表

 

结构偏离度

年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3

-0.63

1.51

0.89

1994

-0.62

1.46

0.71

1995

-0.59

1.27

0.64

1996

-0.58

1.17

0.57

1997

-0.59

1.20

0.55

1998

-0.58

1.34

0.38

1999

-0.61

1.50

0.65

2000

-0.64

1.59

0.72

2001

-0.65

1.51

0.72

2002

-0.65

1.44

0.67

2003

-0.71

1.46

0.70

2004

-0.67

1.39

0.48

2005

-0.68

1.36

0.34

2006

-0.71

1.30

0.31

2007

-0.71

1.14

0.27

2008

-0.70

1.12

0.16

2009

-0.69

1.01

0.15

2010

-0.69

0.97

0.10

2011

-0.70

0.92

0.10

2012

-0.70

0.85

0.12

2013

-0.69

0.63

0.27

  资料来源:由表1中产业结构与表2中就业结构计算而得

  图3河南省1993~2013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图

  个百分点,并且在图3中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偏离系数离0越来越远,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越来越大,这说明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其就业份额,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在增强。也就是说在第一产业内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第一产业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第一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历史、体制、政策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又无法及时有效地流向第二、三产业,这就使得河南省潜在的就业压力要远远大于实际就业压力,解决再就业问题将成为当务之急。

  (三)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结果

  根据表3的数据得到可以得到河南省1993~2013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就业构成结构滞后于产值构成百分比,与第一、第三产业相比,结构偏离度最高,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程度呈现波浪状趋势,这说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度不平衡,有很大空间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第二,1993~2000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值总体来说是先下降后上升,从 1.51降到1.17,之后又上升到 1.59,说明这7年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先增强后又减弱,结构偏离度又均大于1,与第一、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相比,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最不合理;第三,2000年后,该值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各部门在这个时期接纳越来越多的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同时也意味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趋于均衡。

  (四)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总体上,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值都在零以上,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其就业人员比重,意味着在第三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1993~1998年这五年内,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幅度快速下降。1999~2002年,结构偏离系数呈上升趋势。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靠近零值,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逐年趋于平衡状态,进而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容纳的劳动力规模逐渐减小,在图1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由于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份额较小,从而也解释了2003~2010年期间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对协调稳定的原因。由于第三产业用人机制相对于一 、二产业更加灵活,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的难度也较低,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对吸纳劳动力作出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但是缘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河南省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的弹性分析

  结构偏离度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宏观的反映了两者的不对称程度。而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得到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对就业增长量的具体影响,我们通过就业弹性系数这个指标来完成。

  (一)就业弹性系数指标的概念原理

  GDP的增长引起产业就业增长量的大小,我们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表示,就业弹性也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增长变化的百分点。计算公式如下:

  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

  其含义为:就业弹性为零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没有拉动效应。就业弹性为正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且弹性值越大拉动效应越

  大,反之则越小。就业弹性为负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形成一种“海绵”效应,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①当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却减少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并且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②当经济为负增长但就业却增加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吸入”效应,并且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严格说来,“吸入”效应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表4河南省1993—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与总弹性系数表

年限

总弹性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3

0.07

-0.11

0.19

0.19

1994

0.03

-0.05

0.18

0.21

1995

0.04

-0.04

0.24

0.18

1996

0.13

0.01

0.31

0.36

1997

0.35

0.41

0.21

0.58

1998

0.56

0.21

-1.18

1.95

1999

0.84

2.52

-2.28

-1.08

2000

0.59

2.33

0.44

0.30

2001

-0.10

-0.38

0.22

0.10

2002

0.01

-0.56

0.40

0.44

2003

0.02

0.28

0.23

0.16

2004

0.04

-0.07

0.20

0.46

2005

0.06

-0.22

0.30

0.36

2006

0.06

-2.17

0.36

0.21

2007

0.04

-0.27

0.43

0.17

2008

0.05

-0.13

0.22

0.33

2009

0.24

-0.69

0.97

0.51

2010

0.08

-0.11

0.23

0.28

2011

0.16

-0.20

0.34

0.30

2012

0.15

-0.21

0.44

0.27

2013

0.18

-0.32

0.89

0.23

平均值

0.17

0.01

0.16

0.31

  数据来源:表4数据由1993~2014年河南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由表1、表2中原始数据可以计算出河南省1993~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与总就业弹性系数,得到表4。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993~1995年、2001~2002年、2004~2013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均为负值,而在这三段时期内,第一产业带来的GDP为正增长,而其就业人数为负增长,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人数有“挤出”效应,说明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劳动就业增加,总体上第一产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吸纳更多人员就业,而且还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流向其他产业。但这并不代表第一产业的增长抑制了就业,相反,正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因为每生产一个增量所需要的劳动力增量变小了,从而表现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不断减小。在表4中还可以得到,1999年与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在近20年里是最高的,分别为2.52和2.33,按照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来说,说明在这两年里经济增长对就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结合事实分析,在这两年时间,我国的经济波动比较大,城市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从而有更多的劳动力向了第一产业转移。

  (三)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除1998、1999年外,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值,且就业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16,表明创造一个增量的增加值,劳动力的增量要增加0.16个增量,说明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比较明显,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门槛的加大,该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在1998年、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为负值,所以其就业弹性系数表现为负值。

  (四)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除1999年外均为正值,说明第三产业随着产出的增加,该产业的就业人数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31,与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0.16相比,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况且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中很大一部分的部门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进入该产业工作的门槛也比较低。但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产值目前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所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五、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总体来说,我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日益缩小,但是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结构有待改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实现就业与经济的协同增长是河南省省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来实施恰当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以改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平衡关系,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增长。结合本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全力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迅速的发展,应努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劳动利用率;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拉长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增加就业岗位,从而使第一产业的结构与其就业结构平衡发展。同时河南省应加大扶持力度来增强第一产业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例如在资金、技术、政策和教育培训等方面。

  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到现代农业建设中去,以现代农业来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二)改善第二产业结构,巩固工业发展地位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加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河南省应该实施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就业容量,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比如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机制灵活,在吸纳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较低,这阻碍了我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进程。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为了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河南省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并给予税收、金融政策等的扶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省为了大力发展经济,2013年获得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项目,航空港是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正式设立,这为我省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航空港经济试验区的成立,必然会带动更多人就业,从而释放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潜力。

  (四)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

  河南省应建立一套能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体系,将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政策性活动制度化。政府需要加大实施扶持就业,如岗位补贴、信贷担保、税收减免等,同时还应鼓励创业,尤其是对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对于大学毕业生实习,应提供更广阔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机会。我省应以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主导,把扩大就业和进行失业调控相结合 ,促进创业对扩大就业的带动作用,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五)加强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投资,创办失业人员免费培训中心,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能够顺利转行,以适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和高职类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贴近河南省的建设需求,“按需生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实行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政策,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而成为其顺利实现就业的有力保障。

  综上分析,我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二者的发展还处于不合理状态。为了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协调的发展,我省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效率达到最高,改善第二产业结构,巩固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地位,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同时建立对劳动力的专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加之以政府的一些补助措施,使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更好更快的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而达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状态。

 2/2     1 2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