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文化
调查报告:关于山西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调查研究
发布日期:2020-09-21 15:00:35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晋剧最为大家熟知。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形势日益严峻。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戏”、“大戏”或“梆子戏”,它与“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并成为山西的四大梆子。晋剧是我国戏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近几年来,晋剧的发展现状并不是很理想,甚至遭遇了生存危机。

选择这个题目来进行社会调研,主要是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内涵以及现状,从自身做起,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是文化发展固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使得我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了解晋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我于2017年1月20日到当地一位冯奶奶家进行了采访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牛村镇牛村冯惠琴

调查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法和和访谈调查法

分析方法:根据采访记录做资料分析处理,然后整理成文档

二、社会调查结果及结论

(一)晋剧的起源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二)晋剧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晋剧诞生200多年以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先后诞生了很多的艺术流派。百于年前男演员统治晋剧的时候,流派也是很多的。不过这些流派在由女性演员统治晋剧的时候全部灭绝,只有很少的几个流派一直保存至今。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毛毛旦》老艺人,他演唱的《捡材》唱段那可是传唱不衰的经典名段啊?

在上个世纪20_30年代的时候,由丁果仙、牛桂英等统治晋剧女性时代初,晋剧这时也诞生了很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包括丁、牛、郭、冀四大流派,还有程玉英的程派,花脸狮子黑,张美琴张派。等等很多很多。不过除了丁果仙《丁派》这个流派是主流外,其它流派全国都缺乏传承者。到了建国以后,有一大批晋剧名演员的相继出现,她们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比如:四大女小生,郭彩萍、王宝钗、宋云仙、李爱梅。她们四个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表演风格,这四个名气都很大。郭彩萍是梅花奖演员她的唱腔被誉为《郭派》,王宝钗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唱腔不知道有没有称派。不过她的传人也很多。宋云仙也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唱腔很多人都说是《宋派》,我个人也同意,确实她的唱腔很独特。李爱梅也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唱腔也很独特,只是缺乏传承人。

再说说晋剧四大小旦:冀萍、田桂兰、桑桂香、杜玉梅。冀萍是晋剧名家冀美莲的爱女,她呢!确实是很好的继承了她母亲冀美莲《冀派》的特点,不过她也根据自身的条件琢一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己风格。田桂兰:是晋剧历史上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党员,她的唱腔被誉为《田派》艺术。田派艺术传人众多,像什么崔建华、杨小娟、詹俊芬这些都是田派最好的传承者。桑桂香: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唱腔特别像晋剧小旦程派。不过她的唱腔也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怎样我也不好发言。杜玉梅:也是梅花奖获得者,她的唱腔同样也有自己的特色。不过她的艺术传承者很少,好像只有大同市晋剧院的优秀小旦演员李蕊是她的传人吧!

以上我说得这些建国以来在晋剧舞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流派传承者确实很少。晋剧要想《流派分成》、《百家争鸣》培养传承者至关重要。

(三)晋剧的名角祖先以及代表作品

晋剧的名家很多。须生有丁果仙以及她的八大弟子:刘宝俊,马玉楼,白桂英,武忠,阎慧珍,刘汉银,张鸣琴,温明轩。还有马派的李月仙等。现在获得梅花奖的有30多位: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栗桂莲,苗洁,武凌云等,丑角著名的有姬荣生等。

丁果仙,原名丁步云,曾用名丁淑勤,小名果子,艺名“果子红”。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坤角儿胡子生。她用自己四十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使晋剧须生门(胡子生)的表演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晋剧丁派表演艺术的开山鼻祖,有晋剧“须生大王”之誉。

晋剧“丁、牛、郭、冀、程”五大流派,程玉英是最后一位谢世的代表人物,她的离去,标志着晋剧一个黄金时期的结束。

2015年5月23日8:30,人民艺术家程玉英遗体告别仪式在晋中市殡仪馆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数百名戏剧爱好者和附近群众自发前来,沉痛悼念这位德艺双馨、淡泊一生的晋剧大师、“嗨嗨腔”创始人。

晋剧皇后王爱爱七岁从艺,出身梨园世家,祖母为晋剧名旦筱桂花。十五六岁即以晋剧传统戏《教子》、《明公断》、《回龙阁》、《樊梨花》等唱做并重的剧目誉满三晋,被观众惊呼为“金嗓子”;50年代就教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继承了程派“咳咳腔”的艺术精华;60年代初,师从晋剧大师牛桂英,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以柔为主的风格;同时借鉴了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某些唱法,逐步形成了晋剧青衣唱腔中一个崭新流派,即声震三晋、享誉华北的“爱爱腔”。

丁果仙曾与牛桂英 冀萍 郭凤英等人一起出演电影《打金枝》,是根据全国会演剧本改编的。打金枝的主要内容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冀萍 饰)嫁给当朝大将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郭凤英 饰)为妻。宫内规定,红灯高挂,才许驸马进宫,进宫后先行君臣大礼,然后才能叙夫妻之情。郭暧对此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郭子仪寿诞,公主不去祝寿。酒席筵前,郭暧的兄嫂见公主不来拜寿,戏言嘲笑郭暧惧内。郭暧既惭愧又生气,回宫打了公主。公主跑进皇宫,哭诉委屈,希望代宗(丁果仙 饰)和国母(牛桂英 饰)给她出气。代宗和国母追究小两口争吵的原因,方知错在公主,便责备她不应该不去给公爹拜寿。公主撒娇使赖,于是代宗要斩驸马给公主出气,公主一听反倒吓得没了主意,代宗这才笑着告诉公主:要斩驸马是假意。郭子仪闻听郭暧打公主,当即绑了郭暧上殿请罪。代宗念及郭子仪年迈功高,不能为儿女争吵私事伤了君臣和气,赦免了郭暧打公主和谩议君王的罪,并给郭暧晋升三级以示器重。然后,代宗携驸马返回后宫,当面质命公主以后不许倚势欺人,并叫她立刻去拜寿赔礼,还宣谕免去宫门红灯和君臣大礼,又和沈后一起劝导小俩口和好。郭暧这才和公主言归于好。

三、结果或问题成因分析

(一)晋剧当前发展情况

晋剧起源于咸丰年间,极盛于光绪年间,又经历了战争和政治的多次冲击,已经成为了中国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西是戏曲文化大省,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戏曲文物遍布全省,戏曲剧种繁多,而晋剧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但是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和山西人情感文化的寄托的晋剧,正在逐渐失去她应有的魅力。

像冯奶奶一类的老戏迷们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晋剧的背景和内容十分了解,大多都能吟唱几句经典名家名段,他们在过去主要通过村里的戏台看戏,那是当时最常见的娱乐方式,现在条件好了,在新兴的娱乐方式冲击下晋剧渐渐淡出了生活。针对晋剧的发展,冯奶奶认为,学校教育确实是见效较快的推广方式,但是落实起来难度较大,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抽出一节课来学习晋剧并不现实;其次如果开课的话,还需要专门聘请晋剧老师,且不说学校经费足与否,晋剧老师的来源和数量就难以保证;同时她还认为,晋剧“唱念做打”的功夫蕴含深刻、历史悠久,莫说学会,就是到达能看懂的程度所花费的时间也并非一朝一夕,在当今中国对人才的评价制度下,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欣赏或者学习晋剧的学生寥寥无几,家长也不会同意。当问及能不能开鉴赏课,靳校长答道,这样的话会课时紧张、没有效果、太过形式。

(二)成因分析

戏曲这一个传统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戏曲的舞台被现代的歌舞给抢占,戏曲表演的地方在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是现在外来的音乐形式对年轻人冲击很大。再有就是戏曲本身的艺术性很高,大多数年轻人的艺术欣赏能力较低,暂时欣赏不了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是从小听着晋剧长大的,一直对晋剧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我在8岁听到流行歌曲的时候就很快的喜欢上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流行歌曲很简单,很容易上口和传唱。后来我还学了一段时间声乐。但是当我到20岁的时候,随着对声乐的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渐渐的我又对晋剧产生了兴趣。从简单的理解到后来的痴迷,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当然我并不排斥任何的音乐形式,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还有我要说明的是,戏曲并不土。可能是因为戏曲存在的时间很久远,年轻人就说戏曲土,真正能听懂戏曲的人没人会说戏曲土。再有就是,现在年轻人都是快节奏,戏曲一句话唱的时间太长,很多年轻人都听着昏昏欲睡。中国的古代戏曲没多少年轻人喜欢看,同样,外国的芭蕾歌剧现在也没多少年轻人喜欢看。可能时代不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吧。

四、有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从时代发展的方向来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都不可能单独地成为人们行为的绝对的指导思想。现在的情况是两者共存并时常交锋,待相互磨合一段时间后,必然是将两者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熔铸成一个新的既能够推动社会前进、又能让大多数中国人乐于接受并自觉实践的伦理观、道德观与社会观。

有鉴于此,戏曲若要和时代同步,其所表现的思想必须要同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融合的进程合拍,并和融合后的新生体一致。即使所表现的仍然是传统道德,但它们的内涵和过去相比已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忠”的对象不再是帝王、主人,而是国家、民族和正义的事业; “孝亲”的品质虽然得到赞美,但既不是董永卖身葬父、郭巨埋儿养母式的,更不是大舜任随父母害己、姜妻忍受婆母欺凌式的,而是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老人晚年的生活无忧; “节操”是否高尚,不再以礼教的规定为标准,而是在平常之时,坐正行直,恪尽职守,在非常时刻,为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勇于献身; “义”的时代色彩就更为鲜明了,它完全消除了无原则的关羽式的 “义气”,行义之人着力的不是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与能力,而是大众的福祉、为弱势群体代言和与社会中不健康因素作坚决的斗争。

今日的戏曲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但作为真正的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戏曲无处不体现着我们民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早已与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成了民族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戏曲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帮助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戏曲工作者们共同思考。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