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文学体裁,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成熟发展而日益兴盛,虽然只是短短十数年的时间,却已经成为了文学世界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巨大力量。尤其在近年来,随着对网络小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网络小说知识产权商品的开发,越来越多基于网络小说作品衍生而出的影视剧、漫画、游戏等等充盈文化市场,更是极大地带动了网络小说在实体市场上的发展。正如新文学顺应时代的转变与人民的需求,必将走进文学殿堂的中央一样,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可阻挡的。我们能够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正是顺应这场网络文学发展的浪潮,扩展现有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扩宽自己的视角,以更加理性、公正和认真的态度来审视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的现状。基于此,本文将分析网络小说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策略。
创作模式化的问题虽然并不只是存在于网络小说之中,但这个问题在网络小说的写作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网络小说创作模式化的问题,导致了小说可读性的下降,对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产生了障碍,也是读者“书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人物塑造为例,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一般的小说的写作之中,我们追求的是所谓的“圆形人物”,即拥有复杂的性格特征,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丰满的小说人物。网络小说写作模式化的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同类型小说作品之中,人物的塑造往往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则”,虽然在故事情节和一些细节处理上能够显现出角色间的区别,但在人物的主题塑造上,却往往趋同,无法塑造相互独立的,具有不同人物性格,和复杂人物内涵的角色,反而使其成了“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人”。人物塑造模式化的问题,在“清穿小说”中十分普遍,表现的也更加清晰,可以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清穿小说”通识的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一定是具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年轻女性。在“穿越”之前,其身份一般不是女大学生,就是单身独居的独身白领。而在“穿越”之后,女主角们则往往被赋予“满族少女”或是未婚的“官家小姐”这样的身份,以方便后续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男主角的引入。以“清穿小说”的三大经典为例。《梦回大清》的女主角蔷薇,穿越前就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在游玩故宫的过程中,莫名其妙穿越到了清康熙年间,成为了名为“雅拉尔塔·茗薇”的满族镶黄旗少女,其穿越后的父亲官居户部侍郎,家境十分殷实。《步步惊心》中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穿越前本名张小文,是一名二十五岁的独居白领,在由于意外穿越之后,成为了镇西大将军马尔泰的小女儿。《瑶华》的女主角,穿越前二十岁,由于对清朝感兴趣,曾经研究过《清史稿》和许多相关资料,穿越后成为了康熙朝安亲王的外孙女,“郭络罗·瑶华”。由此可见,其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
跟风写作其实并不是网络小说一家的问题。但由于网络小说连载于网络的发表方式,相比整书出版的实体小说,网络小说并不具备写作时期的私密特性,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都曝光在大众的目光之中,这也就为那些跟风写作的人,创造了极其优越的先天条件。
以《无限恐怖》为例,《无限恐怖》是张恒所写的著名网络小说。开创了国内网络原创文学“无限流”的第一本作品。他开始写作《无限恐怖》的意图,事实上,与怀念息息相关。张恒曾在自己作品的前言中这样说道:“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有,《无限恐怖》主角的名字,音为‘挣扎’,是的,无限恐怖就是我的挣扎,我想以它来告诉朋友们,好的书,不光要有文笔,也要有新意,也要让书迷们能够眼前一亮,觉得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让他们知道,原创的世界还没有死亡!让他们知道!这片绿色,不,这丁点绿色!它依然生存!”这本书一经发表,果然非常受到读者的喜爱。然而出乎作家意料的是,他的这一次对于网络小说跟风写作行为的反击,反而又引起了新一波的跟风写作的现象。《无限恐怖》在网络上大火之后,无数本挂着“无限”头衔的跟风小说也先后冒出了头来。例如《超级恐怖》这样的小说,在简介上面就公然写上“创意来自于《无限恐怖》”。《无限恐怖》书中提出的“主神”、“积分兑换”、“恐怖片求生”的种种概念,被其他作者就这样随手拿去使用。到今天,这个主题的小说甚至已经形成了网络小说中的一个流派,其作品数量有数十万之巨。诸如起点、晋江这样的文学网站,也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站内的分类标签中加入了“无限流”这一分类。
跟风写作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作家的原创创意被旁人无偿占有,随意使用,极大地打击了作家写作创新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创意被人盗用,作家们索性不再挖空心思地发掘新的主题和写作手法,也走上了跟风过去经典作品的道路。原创的生命力,在这种跟风成性的写作风气中,只会被慢慢扼杀。
在网络文学兴起的早期,作家们将这种平衡保持得非常好。《悟空传》、《成都,今夜请将我忘记》、《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作品也曾经得到了从普通读者到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的一致推崇。但是随着网络小说商业化的成熟,让网络小说能够在娱乐性上面达到一种文学作品的巅峰,但谈起文学性,却满目荒凉。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众多作者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吸引读者并留住他们。作者不敢冒犯读者,但又生怕他们产生审美疲劳,一部新的作品既要有新的内容,又不能完全脱离主流的几个小说流派,以免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比如“历史军事”一类的作品几乎全都基于“穿越”(“穿越”可以给读者一种熟悉感或关联性),但“穿越”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从“单穿”到“双穿”“群穿”,甚至上万人、上亿人的“穿越”。“穿越”的目标也不断扩展,把中国历史“穿”得千疮百孔,小说作者的目光又转向日本、美国、欧洲。另一群作者则将“穿越”目的地设为某个架空的朝代或外星系,总之既花样翻新又满足读者需求,但是文学性却越来越差。从传统小说的角度审视网络小说,会觉得其分类缤纷多彩、千变万化,但叙事方式的多元化严重欠缺。几乎没有哪一部网络小说敢于使用大规模的倒叙、插叙、蒙太奇,更谈不上语言操练、文体试验与诗性叙事。
在网络小说界被大量粗制滥造的“速成品”充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下,不由得让我们回想到了网络小说产生初期的黄金发展期。一些读者、作者和行内从业人士在龙的天空、天涯论坛等站点撰写文章,怀念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间活跃在网络小说界的一大批被后来者封上“神位”的优秀作家,以及他们那些精心创作而成,为广大读者带来无限阅读乐趣的经典作品。然而这部分作者,有许多因为不能适应商业化时代网络小说的高效率写作,又或是出于对于现实生活的考虑,已经彻底的消失在了网络小说界。
现实对于网络小说家这一身份的消解,是探讨网络小说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就曾经对于自身身份定位挣扎不已。就在《悟空传》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现实与网络中双重身份的冲突让今何在对自己的前路感到了无比的迷茫。《悟空传》出版后的三年内,他接连更换工作,从《天下无双》、《东邪西毒》等数部电影的文字工作,做到“九州”主题论坛的创始人。出版过刊物,做过公司副总经理,还担任过《九州幻想》的主编。这一时期他还在不断地写作,但写出来的作品却已经很少借由网络的平台发表。优秀作家的流失,可以说是网络小说衰退的重要原因。
中国网络小说第一代的探索者,完全靠的是自己对阅读、写作的热情在支持着网站的运作和文学的创作。由于网络世界内盛行的“网络免费”理念,一开始也没有人想到要从网络小说里面去赚钱。作者写书如果写的好,那么由网站牵头拿到出版社出版,然后稿酬由作者与网站商议分享;又或者作者写书小有名气,慧眼识英才的出版社主动派人联络,然后作者便终止在网络上的连载,转往实体书出版界。这对当时的网络作家而言,已经算得上是梦想成真了。然而,随着网络小说发展规模的扩大,提倡“下载收费”和“付费阅读”的博库网第一个成为了中国网络文学收费制度尝试失败的牺牲品。随后,在本世纪初取代黄金书屋成为网络文学旗舰网站的龙的天空,也因资金不足,放弃网络,转而向实体书出版发展。然而放弃了网络阵地的龙空也就等于是放弃了一个能够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原创网络小说资源。随后的几年内,一直靠过去所持有的作品支撑自身运营的龙空也就正式告别了网络小说站点的大集体。随后,以起点网为代表又创立了VIP制度,其实资本运作对于网络小说本就只有牟利这么一个目的,即使已经走在了竭泽而渔的道路上,许多人依旧只愿意看到眼前繁华锦簇,看起来依旧活力充沛的网络小说市场。即使对过度的商业化和当前VIP 制度带来的恶果做出一定的补偿,但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这种努力显然还远远不够。
我们知道,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网络小说的领域,对于文学批评家们来说,就犹如一片化外荒土,批评家们天然地就带有一中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优越感,以轻视的,或是敌视的眼光看待这篇广阔的天地。一旦迫于公众的注视不得不真地对网络小说批评参上一脚,批评家又总以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格式探讨脱离一切传统文学范式而存在的网络小说。直到今天,还有批评家以《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来作为评论文章的标题,一心一意想要“提醒”、“点化”年轻人们,脱离网络文学的“苦海”,走上正统文学的“正途”中来。
一直以来,无论是作为写作者本身的网络小说家们,还是作为网络小说载体的各个文学网站,对于网络小说批评这方面几乎都毫无建树。大量的广告和垃圾用语充斥着评论版面,有的时候,这里还会成为不同作者的书迷之间争吵对骂的地方。即使是在晋江文学城这样对于评论文章较为看重的文学网站,或是龙的天空这样网络小说评论文章扎堆的地方。也很难找出几篇具有基本的文学素养,客观的,深入浅析地分析一部作品的文章来,最终只能导致网络小说创作越来越差。
在大多数网络小说写作都受到商业化运作的桎梏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各大资本所操作的文学类网站之外,在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客等等媒介之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直几乎完全不受商业化影响的网络小说的创作群体。这部分网络小说作者的身份很杂,既有还没毕业的大学生、高中生,也有已经工作数年、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社会人士,有一些可能同时还兼有某网站签约写手的身份。由于这些人创作的目的往往是出于单纯的喜爱和对小说的热情,完成作品后,作品的主要功能也是用来与读者交流沟通。这些创作群体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的。如果没有与群体内大部分人相同的喜好,则很难真正走进这样的创作群体之中,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影响到对他们作品的阅读效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悄无声息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的小说创作群体,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商业化网络小说外的一股清流。
“自由的写作与阅读”是网络小说世界中非常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从网络小说产生伊始,它就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大家默默遵守的其中一条原则。然而时至今日,在网络小说的商业化运作下,我们再难在主流的小说载体上看到真正自由写作的作品,读者对于作品的选择也淹没于其庞大的数量之中,不得不接受网站的推送。出于对文学单纯的喜爱而不耐于文学类网站的各种运营手段的一部分作家与读者,开始在文学网站之外的地方进行创作和阅读。在这些人之中,还会以某些特定的喜好,如小说、电影、动漫等为划分标准,自动的划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兴趣小组”。他们以松散而互有交叉的形式存在,小圈子内写作的主题往往与圈内大家共同的爱好有关。在完全不存在收益的压力的情况下,又有着纯粹的创作热情推动,这部分网络小说的质量往往不低,有时甚至会出现书写非常精妙的作品,最后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定制出版,给愿者收藏。很希望今后这样的创作越来越多,给当下商业味气息浓重的网络小说市场带来一股清流。
在文学类网站以外的载体上写作,与文学类网站不同的是,在这样的地方,许多小说作者往往也会画画,会做音乐,会摄影,会拍微电影。以网易旗下的Lofter 轻博客为例,我们在这里看小说的时候,往往在同一标签下还能看到同一主题的相关的图画、摄影作品、影视剪辑,乃至于雕塑作品等等。甚至一部小说之中,有时候,作者也会精心地为它挑选适宜的主题曲、插图,乃至诠释剧情的视频等,让你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的欣赏,在感官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的艺术上的享受。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吸收方式早就已经改变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硬件设施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对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主要是以文字的书写与阅读为途径。而对于文字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所有艺术形式的审美观念。小说诞生之后,更是天生带有文字审美的烙印。网络的到来,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传统大众所认同的审美规律。信息的流速在网络时代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人们吸收信息的速度也被迫随之加快,自然的,更为直观的信息形式,能够适应这种被迫加快的吸收速度,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这里说的更为直观的信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小说中的“逻辑”、“世界观”。对于逻辑和世界观的理解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吸收信息的需求,但更为细微的情怀、审美上的享受,却因为这种干涩的吸收方式而不能得到满足。
对于小说作品更进一步的,细节的处理和朦胧的感情传达该如何处理?受益于网络便捷而自由的操作模式,作家们自觉而又不自觉地引入了多种艺术共存的,多样化的表达手法。艺术的表达形式,形成了和谐的作业链。网络小说的文学特征在于其他诸多艺术形式相互糅杂共生之后,已经模糊了边界与分类,在表达和感受上产生了泛化的效果。在这种泛化的文学表达形式下,一切的艺术元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交错的。网络小说的这种由纯文字作品向多媒体综合作品发展的可能性,让我们联想到了电影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的没有声音、没有颜色,甚至可能剧情也并不明确的“动起来的照片”发展到今天,不但有着复杂的声光效果,甚至还进一步地在探索追求着将嗅觉、触觉等等的人体感官全面调动起来的,新的电影模式。这种对于读者“代入感”的追求,是艺术形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那么在各种文化产物交互频繁的今天,可以想见,或许将来,多媒体的,泛化的非纯文学表达形式,也将会成为网络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其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适应性,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文学范式的。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领域中,没有一种文学类型能够真正拥有网络小说这样广阔的阅读群体。从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到文化层次较低的流动劳动人口,几乎社会的每一个人群,都可以在网络小说的世界中找到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需求的作品。而它的创作群体,也同样包含了一切拥有足够的文字识别量和使用能力的人群,横跨老中青三代,在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此刻都有人在网络上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庞大的作者与读者群体,是它存在与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
当然,网络小说内部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随着商业化的引入与成熟越发凸显,对其自身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股很大的阻力。但这并不代表网络小说的存在会随着这些问题而消亡。诸如上述的小众分化的网络小说写作,以及文学泛化的现象,其实都是网络小说行业参与者的一种对于网络小说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索。而现在我们所缺乏的,或许正是来自于主流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小说的正视与重视,是正统文学批评对过度商业化的遏制,是文学理念对于网络小说创作的引导,也衷心希望以后网络小说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