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哲学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生轨迹的哲理意蕴
发布日期:2020-10-26 13:31:20

引言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精湛,自明清以来,就一直受到世人的垂青与赞赏,吸引许多学者对有关“西游学”的研究。其中,研究和论证的关注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对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版本的研究。对孙悟空的研究主要是对孙悟空原型的探讨:有以论证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即孙悟空原型的“进口”说,也有以论证无支祁即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 除了对孙悟空原型的探讨,还有关于代表孙悟空形象内涵的判定讨论,例如以陈洪为代表提出的“心猿”说(《西游记》“心猿”考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9-26.),刘远达则提出“农民起义英雄”说,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反抗统治者的行为是农民起义的象征(刘远达.《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J].思想战线,1982,(01).),也有论者提出孙悟空是一个“悲剧形象”(如:罗宏梅,周冰.《从“猴”到“人”的悖论——浅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异化悲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02):34-37.)。

目前为止,诸多论者对孙悟空的研究往往以人物的形象特征去代入,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从政治、宗教等时代特征进行解读,从而对人物进行定位判定。无论是关于孙悟空原型的争议,又或是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定位探讨,虽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却都未揭示孙悟空本身承载的这些形象意义之间的链接关系,容易把对孙悟空所传达的诸多形象意义割裂开来。文学,亦是人学,作为一个流传至今仍不朽的文学形象,在文学中的猿猴往往具备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但人类又往往缺乏此类的能力和智慧,孙悟空在《西游记》中至始至终仍是猿猴身,不管它来源于哪里,不管它是不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作为文学形象的它其实都“承载着人类祖先的精神和个性”。“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西游记》第七回)从文本中对孙悟空的介绍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游记》中的猿猴孙悟空亦是人心的象征,与猪八戒区别开来的是,孙悟空身上则更多的体现的是人的精神成长,象征着人的心灵追求而非物欲追求。“人类从猿猴的身上,观照到了自己的童年形象的本质,所以人类最为关注的是猿猴的出身、生活与个性,所以对孙悟空所蕴含着的文化内藏和所承载的深层意义,就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人类文化家需破解的课题。”《西游记》中塑造的猿猴孙悟空,虽然对其解读与定位具有复杂性、多元性,但其本身承载沉淀下来的深层文化哲理意蕴却应是具体可窥的,这也是本文对孙悟空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线索和动因。

因此,本文试从追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生轨迹的角度切入,去关注作为猿猴出身的孙悟空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与个性,力求探讨孙悟空作为文化猿猴所承载的人类个体生命成长的共性特征,以此建立以往对孙悟空的多源性、多义性研究的链接关系,从其成长轨迹去分析人类祖先共同的成长体验与精神品质,从其承载的人类精神文化角度,进一步揭示其成长轨迹所蕴含着的深层意蕴。

本文将从孙悟空的成长轨迹探索和孙悟空人生轨迹折射出的哲理意蕴这两大部分分析,不介入孙悟空原型之争与形象定位的探讨与研究,从文本出发,以“人学”为基础,探索孙悟空从出生到成佛的成长与心路历程:从“不伏麒麟辖”的美猴王到大脑地府天宫的齐天大圣再到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结合人类成长生活的体验,探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生存规律,进而去观照人类追求自由之心路历程的普遍印迹。例如:艰难的成长历程,九九八十一难后取真经成正果——生命个体体验的困苦与追问的终极;对生命的追问与思考——生命的时间长度(比如长生不老)与空间 (七十二变等)纬度的向往与矛盾)等等。

一、孙悟空成长轨迹探索

“纵观全书,孙悟空一生走了‘美猴王’——‘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光辉战斗历程。”孙悟空是由天地间的灵石孕育而来,是天生的石猴,是自然的存在,“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花果山福地是他生活的乐园。他不受天地间的拘束,活得自由自在,为了追求更高的自由,孙悟空拜师学道,习得七十二般变化,大闹地府天宫,欲与天齐,而后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真经成正果。“从生命个体的普遍性来看,孙悟空从出生到对自由的不断追求、成长、奋斗,再到成为斗战胜佛这一生命历程不仅蕴含着孙悟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生追求,也是一部‘人类追求史’的体现。”结合文本中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以及生命个体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孙悟空的成长轨迹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快乐自由的少年时期

孙悟空从破石而出到成为带领群猴的美猴王,可谓是其快乐自由的少年时期。孙悟空是天生的石猴,是天地之气孕育而成的自然之所在——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西游记》第一回)

从孙悟空的身世来历可见,孙悟空“乃天地精华所生”,是聚天地之灵气孕育而成,是一个保持着生命的原初状态,不受社会力量限制,不与其他任何生物联系的个体存在,是本性纯真的自然之子。正因为如此,孙悟空才得以不受条条框框的管束,在花果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西游记》第一回)过着惬意悠闲的生活。“他与三界没有任何的联系是一个绝对的个体,在花果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活泼好动,一切行为尚处于自然本真状态,此时自然性仍是其全部属性,具有了纯粹的自然属性。”纯粹的自然属性是孙悟空得以自由自在生活的基本条件,正因为作为一个天地间独特的个体的自然的存在,才有了他的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的少年时期。

(二)任性叛逆的成长时期

孙悟空本来是自由的,但居于天地间,也就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无论如何,必定会受到某种约束,比如生死——无法超越的自然法则。“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今日虽不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意识到自己难免面对死亡,于是顿生恐惧之情,愈发渴望能够不死长生,为求得长生之道,他远涉海外拜师学仙法,“同时也开始了对于人自身的生老病死、长幼延续的生命过程的焦灼体验。”孙悟空习得仙法,腾云驾雾及七十二般变化无所不能,但“死亡恐惧——生命毁灭感与尘世束缚——生命不自由感,正慢慢走进了孙悟空的思想,孙悟空具有这种人生忧患意识,忧生之嗟,逼迫他对生与死,自由与束缚这一严肃的话题进行认真的思索、反思。”为了“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西游记》第三回)他大闹地府,划掉了生死簿上自己及猴族的名字,“了账!了账!今番不伏你管了!”(《西游记》第三回)闹了地府的孙悟空,仍想得到天地间的认可,他不满于天地间现有的统治秩序,说道:“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第七回)当得知弼马官是一个低等的小职时,孙悟空不甘受辱,自封齐天大圣——“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西游记》第四回)他三次大闹天宫,几番抗争都让二郎神,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天神无可奈何。当天庭请来如来佛祖时,孙悟空才终于不敌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从此被困于五行山下,寒来暑往,整整五百年。

这五百年,对于天生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来说,是何等的煎熬与漫长!当观音五百年后来到五行山下点化孙悟空时,孙悟空对观音道:“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西游记》第七回)一句道出孙悟空五百年来多少的辛酸艰难,往日的率性与辉煌不再,如此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这五百年间却过着无人问津,亦没有自由却又无可奈何地只能漫长地、默默地等待的孤独生活。于掌管着天地间的统治者来说,孙悟空的这些抗争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任性叛逆的行为。他对自由,对地位的极度追求,终将不能被天地所容,最终只能在五行山下落寞地度过五百年的苦难时期。

(三)修成正果的理想时期

被压五行山下的五百年终于走到尽头,得观音点化,孙悟空得以出山跟随唐僧一同前往西天取经,修道成仙。取经之路长达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虽然孙悟空摆脱了五行山的“压”,可却仍要面临束缚,头上的金箍成为新的管束他的方式,孙悟空不仅要面对各方的妖魔鬼怪,还要承受降妖除魔时受唐僧误会念紧箍咒的委屈苦楚。“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时不结丹。”(《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取经路上的凶险一个接一个,孙悟空在这磨难中也慢慢磨砺着自己的心性和意志。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破除千难万险,孙悟空终于辅助唐僧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金箍消失,“孙悟空实现了‘成人’的‘自在'。”这“成人”的“自在”正是来源于重新获得的自由,自此,孙悟空已不再需要受五行山的“压”和金箍的“紧”了。此外,经历重重劫难,年少轻狂、率性而为的孙悟空也逐渐走向成熟,在完成取经大业的同时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斗战胜佛。“虽然此时孙悟空有千年修行,但是取经的十四遍寒暑才是他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他的人生中这十四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孙悟空人生轨迹折射出的哲理意蕴

(一)生命本初状态的自由与快乐

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生,孕育天地之灵气,从仙石中而生,孙悟空最初身就带有一种不受外界控制、自由的原始的生命状态。“本真性格的表现, 主要是忠于自己的性情,追求和向望自由, 它不受逻辑、理性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 按照快乐、自由的原则来行进, 很类似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生命个体成长的最初阶段,此时对外界保有一颗纯粹的本真的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孙悟空成长的这一阶段,正似生命个体成长初时本真的自由与快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 抛弹子,耶么儿; 跑沙窝,砌宝塔; 赶蜻蜓,……”(《西游记》第一回)

孙悟空少年时期的天真活泼、自由快乐跃然纸上,这里写出了作为自然之子的石猴在生命开始之初即浸润在自由快乐地生活之中,写尽了一个孩童快乐自由的至纯至真的生活。

(二)生命成长的追问与超越

1.对生命时间长度及空间纬度的超越

“孙悟空的‘自然之性’——即未经文明的教化与理性的熏染之禀性,使他一生下来便要求绝对的自由,不但要突破空间的限制(上天入地),突破时间的限制(将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勾掉),而且向往行动上的无拘无束,从本质上讲,这乃是人的自然禀性和天赋本能。”

当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孙悟空在生命的本初状态的支配下,慢慢地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萌生了不老长生的生命意识。为了摆脱生命有限的控制,他努力摆脱阎罗地府的控制,划掉生死簿上自己乃至整个猴族的名字,大闹蟠桃会,吃了好些有着“与天地同寿”的蟠桃,偷吃人参果、九转还魂丹、九转金丹等等。凡此种种,使他超越了生命的生死局限,获得时间上的绝对自由,这就最大程度上地满足了人们超越死亡的长生幻想。此外,拜师学道,习得七十二般变化,更让他不管处于何时何地都能超越空间的限制,可以以人的形式存在,或是以动物、植物乃至非生物的形式而存在。除此之外,他身上的毫毛还可以变出无数小行者等。七十二般变化和腾云驾雾让孙悟空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大大地扩展了其生命的表现形式及活动范围。

当然,不可否认,孙悟空对时间与空间的超越并不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一般哲学的科学精神。但如若先把神魔小说那种荒诞的外衣撇开,从其追求的精神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孙悟空对生命时间长度及空间纬度的超越,蕴含着一种对生命永恒的强烈追求,也表达了人类的愿望——对生命必然规律的支配和超越,“孙悟空对生命的忧虑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符合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普遍愿望。”

2.对生命自由、人格平等的追寻

闹了地府的孙悟空,虽挣脱了生死有命的绳索,获得了绝对的时间自由,但他仍想得到天地间的认可,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他不满于天地间现有的统治秩序,因此,他三次大闹天宫,欲与天齐。当他得知弼马温是一个低等的小职,只是天庭用来约束他的理由,孙悟空怒斥道: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西游记》第四回)并且罢官,回到花果山,自立旗号曰“齐天大圣”,控诉道曰:“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对自己的能力持肯定的态度,并希望他的才能能够被赏识、重用。后玉帝拿他没办法,只好给他封了个空衔——“齐天大圣”,“籍名在箓”,有名无实。当孙悟空得知蟠桃大会没有宴请他时,恍然大悟的他深感污辱,于是大闹蟠桃会,盗仙果、喝仙酒、窃金丹。即便后来天庭请来如来佛祖,他也仍然不屈服:“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西游记》第七回)此一阶段的孙悟空决定争取自己应有的地位,从原来的生存层次上升到追求人格尊严的平等。

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反抗统治者的行为是农民起义的象征,对此张锦池持否定的态度,他在《西游记考论》中指出:“如果把孙悟空看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那他的两次招安,实在是无可称道;况且,自从秦末以来,也从未见过独来独往杀向帝阕的农民英雄。”我认同张锦池的观点,大闹天宫实际上是孙悟空对自身地位的争取,可谓把孙悟空对人格尊严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天庭的抗争中,为了维护自身人格尊严, 获得平等的权利,孙悟空不畏权威,对天庭的统治秩序敢于提出挑战,以争取获得自己在天地间本该有的地位与待遇。这是人类对生命自由、人格平等的追求的共性,同时也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换言之,也即是当个体融入社会体系中时,在对现实执行思考判断之后,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以此来肯定确立自己的价值。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