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艺术类
宁德畲族山歌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发布日期:2024-07-30 14:40:10

  第一章 畲族山歌的渊源及其音乐文化内涵

  一、畲族山歌的渊源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多数居住在我国东南部,并且将自己称之为“山哈”,意思就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总人口约有63.1万,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山西、安徽省境内的部分地区,主要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几户或者几十户聚居成村,也有的村落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其中,宁德就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18.3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畲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畲族人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一批富有本族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以及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延续至今。畲族民间文学非常丰富,有山歌、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其中畲族山歌在畲族人民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畲乡,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田间劳动及节日、来客、喜庆吉日等,时时可以听到山歌飞扬,楚楚可闻歌声欺负,真可为置身在歌的海洋之中。在畲族人民的心里,山歌就是他们的传家宝。

  畲族人民热爱唱歌,对于他们来说,山歌是他们的语言,又称为“歌语”,关于畲族的山歌的起源有着几种说法。(1)“山歌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祖宗传下来就是这样的”。(2)畲族人民与汉族不同,妇女也需要参加劳动。而过去的劳动很苦闷,于是男女经常唱对歌散心,而山歌就多数由此而来。(3)畲族从前十分穷苦,婚嫁喜事来客人时,经常没有床铺被盖供客人住宿,于是大家就只能坐等到天亮。漫漫长夜,坐等实在是太过枯燥,于是畲族祖先就想出以对歌的形式,编出许多的山歌教大家演唱,度过这漫长的夜晚。于是以歌待客的方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慢慢形成了风俗。(4)古时候,有位畲族的秀才去参加科举时,被县官以畲族人的身份拒绝了,他感到非常气愤,于是编创了许多讽刺朝廷的山歌,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畲族山歌起源于劳动生活和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畲族山歌的形成是和历史、劳动生活、地理民俗、社交和表达感情的需要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畲族山歌的类别

  畲族山歌从音乐形式上可以分为单声部山歌和二声部山歌两种。按照体裁内容的不同则可分为传统山歌、革命山歌和解放山歌三大类。

  (一)畲族山歌按文学内容分为四类:

  1.小说歌

  小说歌又称为“全连本”,多数讲述民间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或者由小说、评话、戏剧的情节改编成。如《白蛇传》、《钟良弼》还有《梁祝》等。属长篇叙事歌,绝大多数是“正歌”。畲族没有戏剧,小说歌很大程度上有着代替戏剧的作用。在畲族,小说歌流传广泛,深受欢迎。

  2.历史歌

  历史歌又称作“长篇叙事史歌”,主要反映本民族祖先的来源,民族英雄的事迹和民族重大的历史事件等。歌词大概在几十条至三四百条之间。代表作有《高皇歌》、《末朝歌》、《十八帝》等。

  3.杂歌

  杂歌内容广泛,数量极多,适用于野外独唱或对唱。多数是由歌者随口编唱的,内容包括民族的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等。体裁形式有:⑴十条起(畲族山歌通常把四句一节的歌称为一条):山歌总通常用一至十或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数序编写而成。如《成双歌》、《长年歌》、《十二月歌》等。⑵散歌:一条、两条或三条均有,形式较短小、自由。如《交情歌》、《路边歌》等。⑶字歌、分字歌、谜歌:字歌是根据字首编成的。如《功建前朝》以“功”字为第一句的句首,“朝”字为末句的句首编唱成歌等;分字歌是把一字拆成两半或数节,顺次编凑而成,还应在尾句点明是有何字编成;谜歌是把谜语编成歌,猜谜时亦须把谜底编成歌来唱答。⑷小令:是在宴席或婚礼上唱的。如《佳期令》、《初看新娘令》等。

  4.风俗仪式歌

  风俗仪式歌主要是在礼俗仪式上所唱的歌。反映了畲族民间婚礼、丧葬、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如婚嫁方面的《嫁女歌》、丧葬时所唱的《丧葬歌》、《孝子歌》表现了从洗浴更衣到哭灵摆祭再到上山进葬的一系列仪式过程;还有描绘日常生活的《太阳经》、《进书堂歌》等。

  (二)革命歌曲

  在20世纪时,大多数畲族地区都是老区的革命根据地。在以前的岁月里,畲族人民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歧视,他们的内心中充满着反抗精神。在革命时期,畲族人民编唱了许多革命山歌,打击敌人,鼓舞斗志。代表作有《二十三年革命歌》、《十送郎》等。

  (三)解放歌曲

  解放山歌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解放,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深切的感受到党的好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在满心的欢喜之下,畲族人民编唱出的解放新歌,表达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代表作有《山哈热爱共产党》、《毛主席恩情似海深》等。

  第二章 畲族山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1]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可以使人感到心神愉悦。通常情况下,人会更加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音乐课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没有考试压力,从而音乐课课程进展的顺利与否的关键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了,若是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估计就会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而在现代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学生在平时多数听到的是流行音乐,而更让他们感兴趣的也是流行音乐,对本土的民族音乐几乎是一无所知,更遑论是对其产生兴趣了。很多学生对民歌等都有极大的排斥心理,认为这是“不好听”的音乐,和我们平日里流行音乐不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直接进行畲族山歌音乐课程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学习到什么,因此激发学生对畲族及畲族山歌的兴趣对音乐课堂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在民族音乐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气氛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轻松愉快的课堂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运用视、听、感、触多重感官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轻松愉快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畲族山歌的欣赏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畲族山歌及畲族文化。还可以准备一些畲族的服饰、发饰及伴奏乐器如铜鼓等等。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畲族的民族风情。在欣赏畲族山歌时,可以让学生跟着旋律拍打节奏,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畲族山歌之中。

  除了上课时间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在宁德具有极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开展与畲族的交流活动,邀请畲族的小朋友进入我们的校园互动,与我们的学生一同上音乐课,也让学生与畲族的小朋友们进行互动,让他们通过同龄人的口中了解畲族,这同龄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畲族产生兴趣。而节假日也是很好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前往畲族村参加畲族民间歌会,观看畲族的祭祀活动和婚俗表演,并且拜访当地的畲族歌手,让学生感受现场版的真正的畲族山歌,这种真实体验与看谱,听音频,看视频不同,这种真实融入的体验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在身边的少数民族与本土音乐。

  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畲族音乐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过“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听是基础,音乐教学首先应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聆听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以致关注生活身边的音乐。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2]音乐欣赏的第一步就是聆听音乐,学生的聆听习惯会很大的影响聆听的效果,而安静的环境是聆听音乐的首要条件。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同时进入聆听状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 学生对于音乐具有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旋律、 节奏、 歌词的在脑海中描绘出自己所想象出的画面。在进行欣赏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歌词内容,例如在欣赏《接新娘歌》时,“红粬酿酒,红又红啊,四角桌上,当龙潭,手举锄头,断坝路啊,坝水断了,蛙跳啊潭”,学生可以想象到畲族人民婚嫁时的场景。再说欣赏《盘古歌》时,“当初造天盘古王,造天造地沥茫茫,男人造天女造地,造回东南西北上。 当初盘古来造天,造出日月,造凡间,又造山河定海水,三姓六海一份田,日头出来红又红,照落凡间。”,单从歌词描绘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到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万物逐渐形成的景象。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相关知识和畲族的音乐特点。例如欣赏《时节新歌》时,可以先试着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歌曲特点。在引导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点,如:这首歌曲音调比较高亢,多次出现高音延长的乐句。再试着引导学生跟着歌曲拍打节奏,发现歌曲节奏自由的特点。这些都是福鼎调的特点,由此又可以引出福鼎调的知识与内容。如此由点到面的讲解,会比强行灌输内容要更容易让学生了解与接受。

  最后要让学生将音乐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而这一阶段也可以用到上述提到的带领学生参加畲族民间歌会和开展与畲族小朋友的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到的畲族山歌很好运用到场景中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了解畲族山歌并加深对畲族山歌的印象。

  三、寻找畲族山歌与当代通俗音乐的差异

  目前小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受到了而流行音乐的影响和撞击,就连校园中也传唱着流行音乐,甚至有些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一无所知,在课堂上对民族音乐更是毫无兴趣。再加上现如今高科技信息化的高速传播,流行乐变化极快,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对于变化着的流行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倾向性,甚至出现了追星族的现象。而面对这种情况,强行的让学生直接欣赏我们民族音乐,特别是想畲族山歌这种小范围传唱的歌曲,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甚至可能出现厌学心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所教授的畲族山歌,让学生寻找,这畲族山歌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流行音乐有什么不同之处。由一个个小的关注点深入。例如畲族山歌的衬词的特点,常用以“哩”、“呀”、“乌拉”“噜哩”、“噜呜”等作为主要衬词。而后可以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衬词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例如在《长年歌》中所用的衬词多数是“啊”“噜比”这首歌衬词的运用很好地烘托出了歌曲的内容,体现了畲族青年外出打工告别爹娘时难舍难分的心情。再如《翻身歌》中将衬词运用于乐句的头、中、尾三个部分,由此造成一种强化情感的作用,是歌曲在浓墨重彩中体现出力度。

  像这样,由一个小点深入,一点一滴的引导学生逐渐的了解与欣赏畲族山歌。再次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述畲族音乐的民族特性,他们生动的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思想感情等,由此可以逐渐引导学生了解畲族的文化等。

  第三章、畲族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一、畲族山歌的传承方式

  畲族山歌的传承在早期是以母语传承为主。畲族儿童从生下来就在“歌的海洋”中浸染着,而“歌是山哈的传家宝”这句话深深的印在畲族人的脑海与心中。而畲族儿童在童年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斥着山歌,对于山歌的曲调他们早已了然于心,而到学习时,至于要稍稍带唱几次,熟记歌词就可以完整唱出。

  而平日里村里举办的歌会,风俗礼仪,还有节日庆典等给了畲族儿童大量的机会来观察其他族人是如何演唱的,有了大量的模仿对象。并且畲族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各方面都与畲族山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环境的熏陶下,使得畲族儿童对山歌有着一种归属心理,“以歌代言”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畲族人民不仅用山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包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很多也都是以畲族山歌为主要载体的。例如《盘古歌》、《高皇歌》、《末朝歌》、《十八帝》等。

 1/2    1 2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