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文学
《诗经·卫风·氓》的文本解读研究
发布日期:2020-09-17 16:19: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新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时代发展与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全新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相当艰巨的挑战。再者,当代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面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前景,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为时代的进步培养全面方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文学作品呈现多元无界的阅读现象,在语文课程传统的教学处理上,教师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走老路、说套话的教学,既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构建具高中语文课程的新要求,这势必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故此,要想上好课,首先教学设计要合理,而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是前提。

《卫风·氓》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叙事最完整的弃妇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堪称典范。它早在1956年就入选于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文学》第一册,后也曾被删选,但在1997年再次入选,直至今天,还保留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中,并且属于精读背诵的篇目,其重要性也显而易见。笔者在世界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简称中国知网)上以“《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为了使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为教学所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繁杂无序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综合而细致的梳理,让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当前的研究现状,开阔视界,使认识更加充盈、深刻。以期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鉴赏能力,进而发现文本的新问题,探索解读的新思路。

据笔者目力所及,迄今为止,涉及《卫风·氓》的阅读反应的专篇研究中予以综合考察的文章还未出现。并且《卫风·氓》在文学界与语文界之间的文本解读少有交融。 

故此,本文将从文本的多元解读、与其他作品比较解读、以及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解读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并在针对教学现状的不善之处,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文章共由五部分内容组成,即绪论、三个章节以及结语。

绪论部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诗经·卫风·氓》的文本解读研究。《卫风·氓》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叙事最完整的弃妇诗,也是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主题的第一篇课文,对其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在中国知网上以“《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7年3月,共有400余篇有关其研究的文章。但是《卫风·氓》在文学界与语文界之间的文本解读少有交融,故此,涉及到对《卫风·氓》阅读反应的专篇研究予并以综合考察的文章还未出现。

二是点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卫风·氓》的多元解读研究;第二是对《卫风·氓》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解读研究;第三是《卫风·氓》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解读研究。本文的选题意义:《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从其最早入选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至今,已历半个多世纪,并且始终被列为精读且背诵的篇目之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该诗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争议不断,评论繁杂。本文梳理出研究者们主要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中教师、学生对其教学处理和学习思考提供一个更为客观、详尽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起到一点启发和推动作用。

三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从三个角度着手。第一步,利用文献研究法。主要基于“中国知网”的资源,积极大量地收集和整理与《诗经·卫风·氓》文本解读相关的研究成果,将经学专著研究辅之。站在前贤的肩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勤做笔记的方法去思考总结和对比分析,减少重复无效的研究,加深对选题的认识。第二步,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梳理、整合文学界不同学者对《诗经·卫风·氓》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在把握古诗特点、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能从结论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第三步,通过调查案例分析法。从纷繁的教学案例中,总结出偏差、常规、新颖的教学解读,并结合笔者在高中学校的教育实践,尽量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整理,以便为本文的阐述提供第一手素材,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第一章,文本的多元解读研究。本章主要是针对文本多元角度的解读研究予以梳理归纳。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卫风·氓》文本解读的文章,笔者大致总结出五个重点的解读角度。

第一节,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研究。笔者根据以往学者对本诗主题的研究成果大致提炼出四种观点。第一种,弃妇淫奔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此诗是女子淫奔遭弃而自叙其事。第二种,主动出夫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女子并非被弃而是主动离开丈夫。第三种,刺时教化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此诗有上以风化下的教育功能。第四种,女性觉醒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女子决绝的态度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研究。本节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解读分别梳理:关于女子的评价基本为纯真、勤劳、自强的正面形象,或认为其缺少自我意识而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关于男子的评价,一般是批评其负心无德的行为,正面形象几乎为零,但对其“始乱终弃”的评价存有较大争议;而两者为“痴情女薄情郎”的评价是主流观点;最后,笔者提出为避免人物形象定性化所产生的谬误,应该回归文本解读,再从社会文化背景层上分析,辨证看待,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才不失为一种客观的形象分析法。

第三节,艺术手法的多元解读研究。本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叙事特色的解读研究,具体从叙事线索、结构章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探究;二是语言特色的解读研究,重点从节奏韵律、抒情美感、字句释义上去分析;三是意象特色的解读研究,从最主要的桑、鸠、淇、岸四个意象的隐喻去分析。

第四节,悲剧成因的多元解读研究。本节分析导致其婚恋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封建礼教牺牲说;二是男子负心无德说;三是女子行为欠缺说。

第五节,人文内涵的多元解读研究。本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生活的多元解读研究,具体从周代文化面貌和家庭生活上去分析;二是社会意义的多元解读研究,对现代婚恋男女的启示和高中生爱情观的树立两方面去分析。

第二章,文本与其他作品比较的解读研究。这里的“其他”,包含古今中外的不同作者不同篇目、不同文体的比较阅读,此类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却是在课堂教学中少有提及和拓展的部分。针对这部分研究,笔者归纳出三个方面。

第一节,与中国古代作品的比较解读。本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诗经》选篇诗歌的比较研究,二是与汉乐府弃妇诗的比较研究,三是与明朝通俗小说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与中国现代作品的比较解读。本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二是与鲁迅小说《伤逝》的比较阅读;三是与曹禺戏剧《雷雨》的比较阅读。

第三节,与外国古今作品的比较解读。本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歌剧《美狄亚》的比较阅读;二是与俄国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的比较阅读;三是与挪威易卜生三幕话剧《玩偶之家》的比较阅读;四是与美国艾弗里·科尔曼电影《克莱默夫妇》的比较阅读。

第三章,文本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解读研究。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解读研究。本节主要简述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在编写上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如选录位置、单元导语、课后练习等。

第二节,高中语文教学案例的解读研究。本节主要整理并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存有偏差的教学案例和比较新颖的教学案例。

第三节,高中语文教师反思的解读研究。本节主要是总结解读中的值得反思的问题,并谈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最后再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诗经·卫风·氓》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沟通古今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周代社会的风貌,让我们听到了先民悲婉抒情的歌唱。本文从阅读反应的角度综合考察了《诗经·卫风·氓》一诗的阅读情况,力求详备地把当前研究现状和结论呈现出来,并针对教学现状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让本文所梳理的研究内容适当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作为教学处理的有益补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整理,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帮助,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当然,由于笔者学力不敌,眼界有限,本文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还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