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艺术类
通过客家山歌演唱课的教学与实践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发布日期:2020-09-16 15:15:41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其中一种,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被称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它既保留了客家祖居地中原的文化神韵,又有华南文化的异彩”①,因而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这种“来自民间,歌唱俚调,宛如楚水巴山的竹枝词、柳枝词”的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民族音乐一块瑰玉”②,同时又吸取到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机具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因为是用客家语言演唱,所以称为“客家山歌”,自唐代开始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惠州、梅州、河源、龙岩、韶关、赣州,深圳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1、客家山歌的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有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要进一步探讨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必须要先探究它之所以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现实条件。客家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1.1地理环境

客家人在寻求希望而又不断遭受流离痛苦的迁徙过程中,往往被迫选择还没被土著居民开发而又易于退守的山区作为栖身之地,日常生活皆与山发生关系,因而他们的生活与山势山情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客家山歌就是与这种“靠山吃山”的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所形成的“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情形就是这种脉脉相通的生活写照。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客家人能居住的地方不可能是已被土著人占据的富庶平地,能找到栖身的只能是连绵的山岭,很少有宽至一百平里的平谷,所以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就只能通过溜山歌表达出来。

 1.2经济状况

客家人无论是在迁徙过程中还是在赣粤闽三角区定局下来后,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经济状况,经济地位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客家风俗习惯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不太一样。客家的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劳作,转而变成了“女耕男工商”,这也是由于“(广东嘉应)州俗土脊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③,在长期的山间工作中,可供发泄、投诉的渠道少得可怜,他们内心的痛楚也就只能借助于天地、到自然中去宣泄。在劳动过程中山歌便成了倾诉相思与痛苦、寻求幸福快乐的最直接、最便当的途径,且山歌是有意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过番歌”、“采茶歌”、农事歌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也不得不说经济状况在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操纵作用。

1.3文化素质

客家文化的主流是中原文化。作为昔日的“衣冠”、“士族”之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充满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念祖孝悌、温和敦厚和追求功名这些积极的思想。虽然他们在不断的迁移,但是在迁移过程中并没有摒弃这些传统文化,而是不断地融合土著居民文化并坚持下来。客家山歌的传播发展与土著文化山歌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根据史志记载,客家人到了闽粤赣的时候,这些地方已经有黎族、瑶族、苗族等土著居民,也已经有了山歌,“村民歌唱,多有声无字,感矜新调,名曰輋”④。这种“輋歌”即山歌(畲本作輋,即开垦的土地)。

1.4政治状况

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政治制度,以至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受尽压迫,在经济上难以自立,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也少,还有三教五纲、伦理戒律的制约。人们对于残酷的政治压制从漠视到抗争,“出也愁来人也愁,千斤石板压心头;日里还有人同阵,夜里眼汁洗枕头”说明越是对人的思想和感情加以禁锢,就越能激起人们抗争的欲望与信念。青年男女就连婚姻大事也不能自己做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口头创作的情歌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悲愤,以及摆脱这种枷锁而做出的努力,寻求自己理想的婚姻。

1.5宗教意识

客家人的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之所以浓厚也是凭经验代代相传,但是客家人不会忠实的信奉某种宗教,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往往是跟他们的崇祖意识有关。对于宗教,客家人是视为“修善积德”的信念以及寄托平安幸福的期望心理,视神灵为最高境界。宗教意识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有时会消极的想着“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常祈求“时来运转”,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后又积极的去谢“神灵”抚慰,从而为期待的目标努力奋斗。正是这种心理使得客家山歌与宗教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如以下山歌中所唱:

“山上叔伯系有灵,郎就同妹交到情,

保佑交情交到老,买鱼斫肉谢神明”

 1.6情感需要

客家山歌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外,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情感的需要。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俗娱乐,山歌作为口头文学,随口而出,即兴唱来,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唱山歌转而就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而这些山歌也是为了抒发情怀,交流感情,与其它情歌不太一样的是,客家山歌的情歌并不以达到恋爱为唯一目的,而是以自娱自乐为主,以“唱到心中无忧愁”为止,正如以下山歌所唱:“山歌唱到你屋背,叔伯大嫒你莫怪,山歌唱到开心思,唔系唱来引细妹。”

2、客家山歌的种类

2.1根据内容可分:

通过客家山歌演唱课的教学力所描绘的山歌内容,可以将客家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爱情山歌、家庭山歌、革命山歌、儿童山歌、民俗山歌、节令山歌等七类。就客家山歌的性质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 ,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意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之间调情,互诉衷肠的山歌,这也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间一方以戏谑性的态度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若是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若是没有反应,便可知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可以更加放任起来。

2.2根据曲调可分: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根据歌曲的曲调特征,客家山歌可分为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板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旬板山歌等类型。

号子山歌也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啊哈呵”等衬词,是歌手们在对歌前向对方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给人意犹未尽、等待对方接应的感觉。四句八板山歌是正板山歌的扩展,由于每句歌词中间和结尾都加上了衬词,所以使曲调产生了扩充。例如梅县山歌《你系敢过妹敢连》便是一首优美的四句八板山歌。快板山歌也叫急板山歌,是将正板山歌的节奏予以压缩,省略衬词、拖腔,善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叠板山歌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滚唱的手法,在越剧中间插上许多叠字叠句,适合表演诙谐风趣的内容,例如《嫁郎爱嫁劳动郎》。

2.3根据聚居地及特征可分:

根据客家人的聚居地以及音乐特征,客家山歌还可分为闽西客家山歌、赣南客家山歌、粤东北客家山歌、台湾客家山歌等。

《新打梭标》是闽西客家山歌,旋律进行中突出强调羽音(la)和商音(re);赣南兴国山歌经常在男女声对唱运用,根据演唱内容、情绪、演唱者的声音条件有所变化,例如《见到云开日头红》;粤东北客家山歌以兴宁、梅县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正板山歌是它的基本形式,例如《八月十五光华华》;台湾山歌主要流行于台湾的新竹、桃园等地,曲调主要有老山歌、山歌仔、平板调等。

3、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种。在这多种表现手法中,客家山歌有其鲜明的文学艺术特色:

3.1感情浓烈,形象丰富

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

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歌中的戒指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

3.2形象鲜明,意境清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以山上藤树相缠,死不分离的具体形象,比喻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死相恋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歌中不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而且寓情于景、借景传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优美的意境。

3.3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

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之声。

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划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

3.4感物即事、自然流畅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偕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

4、客家山歌的鲜明音乐特征

 4.1客家山歌音乐特点

客家山歌除了文学艺术特点,在音乐方面,客家山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突出的首调色彩特征:中高音区,窄音列,以羽商音构成的纯四度框架为骨干的四度跳进和邻音级进的排列。纵观粤北客家山歌,起音域大致都是sol到高音re五度左右,音域在两个八度之间,这种窄音域的中高音区,可以从客家生活的地理环境中找到根据,粤东北多为山地,开门见山,哥们对各,理应是高声调,以广视听,但这些山多属丘陵地带,多在千米之下,绿水青山,山间相隔不遥远,仅需稍作声调提高即可,造成在中高音区回旋,而与辽阔的西北高原山歌的宽音域、高音区相异的特点。从音列方面看,典型的首调音列,三音列:“la do re”,“sol la do”;四音列:“sol la do re”,“la do re mi”;五音列“sol la do re mi”;六音列“mi fa sol la do re”。

在旋法方面粤东北客家山歌的共同特点是对羽商两音的突出运用,无论是三音列还是四音列都是强调这两个音,或者在突出的结构位置出现羽音或商音。

此外,梅县山歌经常在乐节、乐句落音上强调调式音的上方小三度音,也有的客家山歌强调纯四度、小三度音程的关系,可以说客家山歌音调结构特征是:以羽商构成的四度框架为骨干,间有五声音阶进行,其感情气质悠扬抒情,与客家人民纯朴的性格息息相关 。

4.2客家山歌的音调分类

  

4.2.1、徵调色彩:客家山歌的徵调色彩特征是在主音上方的大二度与纯四度的连续进行,如“sol la do” 或“sol re mi ”,在客家山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以“sol la re ”为特点,除此之外,还有“sol la do re ”四音列构成的徵调色彩旋律进行,无论低音或是最高音都以sol 为支撑点,展示出较强的徵调式风格,具有以上特点的山歌,流行于广东的平远、紫金等地。

 

 4.2.2、羽调色彩:羽调色彩的特征是主音上方的小三度与大二度的连续进行,如“1a do

re ”或“la mi sol ”,在客家山歌中最简单的就是由“la do re” 三音列组成的羽调色彩的旋律进行,具有以上特征的山歌在广东的梅县 、兴宁、平远 、龙川、河源等地流行。作为粤北客家山歌代表的梅县山歌,比较多的是由“la do re mi ”音列构成的羽调色彩旋律, 如:打字歌。在粤东北蕉岭县内还流行着一种带有sol,强调mi ~l a,1 a~mi ,sol—l a的进行 ,由mi,sol ,l a,do,mi,sol 音列组成的羽调色彩的山歌旋律。

4.2.3、 宫调色彩:宫调色彩的特征是主音的两个大二度的连续和主音下方的小三度。客家山歌中有一部分地区流行以宫音为中心,问以 d o—sol之间的跳进进行,旋律顶点在sol,这种主属关系的框架结构使歌曲大调色彩浓厚,终止式为特点,这种方式形成了宫调色彩

与其它调式形式的极大对比,构成一种独立的风格。

5、客家山歌之龙岗皆歌

通过黄红英老师的客家山歌演唱教学课,我了解到龙岗皆歌,是龙岗镇一带用客家话唱的一种山歌,始于清末民初时期龙岗圩镇周边的“八音仔”的演唱,主要流行于龙岗镇和周边坪山、坪地、横岗和惠阳永湖等客家地区,特色在于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歌词后面,有一定式的衬词和曲调,衬词如快板节奏,整个音乐跳跃欢快,可对唱、独唱、齐唱和群众一起帮腔衬唱,非常适合节庆、大型歌咏活动,气氛热闹,场面喜庆。

“八音仔”是由村里会唱歌、弹奏的人组成的音乐队,一般由有钱人家请去为婚宴、寿诞、添丁演唱助兴,祝贺闹气氛。也有人请去为70岁以上逝世的“喜丧”善后事吹打弹唱。1950年在龙岗圩一个叫“老鼠塘”的地方,辟建一个空坪,种上大榕树,后来成为龙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广场。龙东桥背村于1876年出生的邱其乐,跟随过龙岗“八音”队大佬林潭四处演唱过“揾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在龙岗圩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区(1958年以前属惠阳县管辖,1959年后划归深圳市)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

龙岗皆歌是由“八音”调演变而成。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句歌词后面,接着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哪!”例如《皆歌一场闹洋洋》

皆歌一唱闹洋洋(哪咧,金牡丹哪!)

涯唱皆歌你接腔(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麒麟对狮子(哪咧,金牡丹哪!)

唱出金鸡对凤凰(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牛郎对织女(哪咧,金牡丹哪!)

唱出那日头对月光(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皆歌歌词一般七言两句或四句为一段,歌词通俗,押韵,上口,群众易传易唱。唱词后面两句富有特色的衬词,固定不变,紧随变化的山歌唱词后面,特别是在对唱中,引起共鸣的台下群众情不自禁地集体帮腔,同唱衬词“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咧!”现场气氛相当热烈。龙岗皆歌虽然基本一个曲调、两段衬词,但根据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可变成快板式欢快、激昂旋律,或低沉、伤感、缓慢的节奏。

6、结论

通过对客家山歌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客家山歌的重要性,它是从移民文化中产生的,又跟原住民的音乐相结合,中原移民大军向南迁徙,把各地音乐文化传播到客家地区的过程中,移民之间交流彼此熟悉的各种音乐而形成的。通过研究客家山歌,令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到客家音乐,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令我们准确的了解了客家音乐的生存方式和形态特征,这是很有必要的。当社会的进程正在向更高的城市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必须及时地去挖掘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将其视为艺术完整的保留下来,以便将流传千年的客家山歌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让客家山歌不仅保留、延续更要前进和发展。客家山歌自然的演唱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声乐的也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完整的了解了客家山歌,将客家山歌与声乐的演唱方法相结合,将会听出另一种不同的味道,这对于声乐的研究也是极有意义的。客家山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重要的精神粮食,它拥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特别的审美价值。通过研究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让更多的人更深刻的了解客家山歌与及客家精神。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