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EP)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痫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长期服药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众人的有色眼光,患者难以融入社会,缺乏生活的目标,对前途感到绝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EP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EP被认为是抑郁等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抗EP新药的应用,EP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然而,与EP共病的抑郁仍严重影响着EP患者的生活质量[1]。并且癫痫并抑郁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工作也很漫长,其间需要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来延续住院医疗护理的功效,家庭康复在患者整体康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家属对癫痫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手段等,难以应付患者重返家庭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而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癫痫出院患者能否得到连续的、全程的治疗和护理服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过渡期护理是为确保患者出院后顺利转入另一医疗机构或是在社区和家庭能够继续进行疾病所需的治疗和康复,是护士应用过渡期护理模式 (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对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护理行为,需要由医生、护士、患者及健康照护者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过渡期护理计划和家庭随访服务,其强调过渡与转运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 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过渡期护理干预的最佳时间为患者出院后2~6个月。过渡期护理弥补了癫痫患者出院后获得康复信息困难和健康需求难以满足的不足,为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提供依据[2]。本研究应用TCM为癫痫并抑郁出院患者提供过渡期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9月~2016年2 月在北京某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癫痫发作分类和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年龄≥18岁,癫痫病程≥1年,抑郁病程≥2个月(3)有一定的阅读能力(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罹患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脑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者(2)存在认知障碍者(3)近期行外科手术者。共入组80例 ,根据病历号单复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干预组:年龄18岁~60岁,平均(28.39±8.73)岁 ;抑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87±4.35)个月;对照组:年龄21岁~63岁,平均(29.45±7.99)岁;抑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10.67±4.78)个月 ;两组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年龄、性别、体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
1.2 研究方法 两组在住院期间,护士均提供健康教育,对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诱发因素、识别发作先兆、应急处理及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发放宣教手册。出院时,患者或家属均表示已接受并掌握所指导的内容,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过渡期护理模式的概念、目的及其重要性,提供通过此种护理模式促使疾病康复的实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测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出院后均要求按医嘱常规服用抗癫痫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过渡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建立过渡期护理干预小组 由护士长任组长,统筹研究计划。成员由负责患者诊治的主治医师2名、熟悉患者病情的护士2名,具体负责患者的医疗护理、护理干预、随访等全过程。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过渡期护理模式内容、程序和方法及相关理论。
1.2.2建立出院患者健康档案 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出院日期、病情、抑郁评分、自我管理现状。
1.2.3制定自我护理和教育方案 根据患者和家属的健康需求,制定自我管理和教育条目, 包括癫痫相关理论知识、抗癫痫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维持治疗时间,擅自停药、换药和私自减量对机体的严重危害程度、定时复查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控制癫痫的作用、如何识别及处理药物的副作用、如何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方法、社会应对技巧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共同制定服药、学习或工作、休息、运动、心理调整行为、症状自我监控技能等康复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教育效果。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通知患者和家庭照料者到医院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患者每周统一参加一次集中讲座活动,由专业人员专题授课,并为患者发放健康宣教手册从而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积极参与治疗,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另外对患者在生活、治疗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由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抑郁的原因,为患者解开心结,对于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由心理医师进行心理干预,采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以后每个月召开一次座谈会,病友之间互相交流经验,由护士听取病人的反馈并给与相应的指导。
1.2.3 随访方法
1.2.3.1 电话随访 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病人和家属,每次5~20min。随访内容:①患者近期情况、知识掌握程度和执行情况;②对患者掌握不好或理解不对的内容再次做相关指导; ③对患者的疑问或问题给予详细说明或指导;④预约家庭访视时间。
1.2.3.2 家庭访视 出院后每2个月,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家访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干预时间为6个月。认真听取家属反馈的问题,并给与相应的解答,引导患者及家属接受患病的事实,适应患病后生活的改变,指导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及饮食的注意事项,避免癫痫发作的诱因,尽最大可能减少疾病的发作,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尽量维持患病前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指导患者如何复查及平时的用药指导,保持家庭内部之间合作的气氛,鼓励家属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每次家访30~45min[1]。
1.3 评价指标
1.3.1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 《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用)》规定评价标准。 发作次数减少76%~100%为显效,减少51%~75%为有效, 减少26%~50%为改善,减少25%以下或增多为无效。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1.3.2抑郁自测 SDS 评分:标准分 100 分 , ≥50 分为阳性 ,分值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随访结束时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值 P值
研究组 40 15 12 9 4 67.5 11.26 <0.01
对照组 40 4 8 13 15 30
2.2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干预组治疗前 SDS 评分(73±5)分 , 出院后6 个月 (48±10)分 , 常规组分别为 (71±8) 分、(69±9) 分 , 干预组出院后 6 个月 SDS 评分低于常规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过渡期护理模式于1994年在美国首次提出并得到实施和逐步完善,与之相比,我国过渡期护理模式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住院期间患者能够获得优质护理服务,但是由于出院后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患者往往茫然不知所措,遇到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而看病挂号排队现象更使患者疲倦于大事小事都去咨询门诊大夫,大夫由于庞大的门诊量,根本无暇做到事无巨细,过渡期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患者从医院到家庭这一过渡时期进行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自我治疗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健康状况的下降。过渡期护理模式填补了患者出院后医疗保健信息缺乏、护理服务中断、健康需求难以满足的空白,保证了对患者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拓展和丰富了护理服务内涵,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其症状表现千差万别,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时病人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全身强直和抽搐、牙关紧闭、眼球上翻、口吐白沫。癫痫的这种可怕的发作表现再加上人们对癫痫病的误解和歧视,癫痫病人常常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患者自身把自己定位为“异类、怪胎”,而由于担心在外会突然发作,遭众人嘲笑,患者便渐渐脱离社会,蜗居家中,而有的重症患者因发作频繁而不得不留守家中,社会角色的确实使患者并发抑郁症。并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EP和抑郁有共病现象,EP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在EP发作控制差的患者中抑郁发生率达9%~22%,难治性复杂性部分性发作的患者,出现抑郁的比率高达62%,其中30%患有重度抑郁[1]。抑郁症后的癫痫患者对普通癫痫治疗有一定抵触心理导致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对癫痫并发抑郁的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比较过渡期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抑郁评分及药物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抑郁评分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在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抑郁评分显著降低且治疗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在癫痫并发抑郁患者中实施过渡期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