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表现状况的关键参照物,它不仅体现出宏观经济的现实状况,同时其上下波动也起到指导市场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价的异常变动提前做好准备措施,也可以以之为参考做好财政决策。
物价一点都不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本文以物价上涨为例来说明(因物价上涨更合乎我国国情)。对于物价上涨,西方学者们曾提出许多各自的观点,按照他们各派别的主张,我们现将其概括性地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关货币学派的主张,他们十分重视货币供给增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种重点从需求,供给,经济结构等方面研究物价上涨的产生和传递,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是这其中的代表。
货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布伦纳(Karl Bru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货币主义侧重于探索物价波动产生的原因,他们主张物价上涨和出现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造成的,其原因是发行的货币超出了市场上的需求。[1]
凯恩斯主义价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对物价的探索主要从通货膨胀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和“通货膨胀缺口理论”,凯恩斯的物价理论都是从社会总需求方面的变化来解释通货膨胀原因的。 [2]
瑞典学派主要研究开放型小国经济,它构造了斯堪的维纳亚模型和全球性传递模型。斯堪的维纳亚模型探讨了一个开放型的小国,是如何因为国外物价上涨的影响而产生国内物价上涨的问题。林德伯克不局限于小国开放经济,而是把通货膨胀放到世界范围去观察,他认真探索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国国内的物价上涨问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3]
物价体现了各大类的商品整体的价格浮动,它是市场中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它强调市场上的整体物价水平,而不是单单针对某一类商品。因此,官方给出的物价标准可能会与人民的感觉有一定出入,人民对物价的感受往往是针对某一类商品或某几类商品,是片面的,不足以反映整体市场价格水平。
总而言之,研究一国的物价变动是相当有意义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物价的变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深切的影响。从微观上讲,我们的生活生存、衣食住行条件都将随着物价的变动而发生改变,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有赖于物价稳定;从宏观上讲,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的繁荣进步都依赖于物价的稳定,物价稳定的国家将有更强的综合实力,反之,物价不稳定的国家一般都是动乱的、落后的、失败的国家。
国外关于总需求对物价影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彼此关联。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会影响到总体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负相关的。Bruno,Michael and William Easterly (1998)认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成反向关系:即经济增长变快时通胀率变小,经济增长缓慢时存在高通胀[4]。Atish Ghosh and Steven Phillips(1998)使用面板回归和设定非线性方程探索温和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结论是:温和的通胀与经济增长也是呈显著的负相关[5]。Michael R. Pakko(2000)用频域分析方法对产出与经济增长做了深层次的探索,最后得到结论:物价与产出是呈现负向关系的,并且这种负向关系很受样本选取的影响[6]。就国内的相关文献来说:苏剑(2011)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共同推动[7]。吴军,肖威,涂竞(2011)通过分析2000年以后的数据后认为我国在该时间段出现通货膨胀的因素重点来自需求层面而不是供给层面[8]。
Boschen 和 Mills (1995)分析美国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最终会传递给物价的结论[9]。Mc Candless 和 Weber(1995)利用 110 个国家的数据探究物价与货币供给量相互间的联系,发现物价升高与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相关系数在0.92-0.96 之间,说明两者高度正相关,他们认为在长期条件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多会引发同种程度的物价升高[10]。在国内,范志勇、向弟海(2006)的研究发现:单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作用幅度是不同的,主要是货币供给冲击引发了消费者价格水平短期变化[11]。王利,张桂喜(2009)认为主要是货币数量的增多导致了物价上升,而实际利率则仅仅对物价具有较小的影响[12]。高茵(2010)的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是影响总体物价水平的核心因素[13]。
在国外研究利率对物价的影响的主要有Chowdhury等(2006),他们发现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因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同而不同;他们进一步进行仿真测算估计了一个利率系数,发现利率能够影响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作用效果[14]。张晓晖(2010)利用1998-2007年的数据,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的利率政策对GDP/CPI作用的时滞效应,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利率政策存在效应时滞,但时滞很短[1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渐走高,市场价格来自成本推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石油及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一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二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我国现阶段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2年已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超过全球交易总量的60%。三是金属及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铁矿石的价格五年涨幅超过600%。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石油价格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 国家的财政措施也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为了支持某些产业,对其生产经营给予一定补贴, 并对其产品的销售实施保护,其价格便得以维持于较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物价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生产成本、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等。保证物价的相对稳定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国的中央政府若不能保证物价的稳定,必将会承担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将是极其不利的。政府在保证经济增长、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应将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拿捏得恰到好处,从而使物价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物价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研究物价变动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要想平稳增长,国家民族要想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要想幸福安康,我们首先必须要确保物价的稳定。只有整个市场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严重的通货紧缩,只有我们工资的上涨幅度能跟得上物价上涨的脚步,只有确保每个人都具有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贫富差距才能得到一定的缩小,大家才能一起奔向小康生活,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才是进步的。
关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我们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货币量、生产成本等因素对物价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是否有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差异则随样本时期、地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各种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短板已经日益凸显,除非我国能率先实现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否则我国物价将更多地受到国际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受到多个经济指标影响。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是正常且合理的,这种物价波动可以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但物价水平剧烈的变动会破坏市场平衡,其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将对经济平稳发展及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稳定物价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己成为国家和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图1 CPI指数及增长率,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每年CPI指数都在上升。从1992年到1997年,这是第一阶段。此时,导致物价连续攀升的因素之一是当时出现了很大的通货膨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过后,我国沿海地区开始迅速发展,投资、消费明显增加,继而引起物价不断上涨,而在这之前,物价上涨的因素就是信贷规模的扩大。
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伤,国内经济发展脚步放缓,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经济强劲增长同时物价不断走低(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商品的相对过剩同时农村购买力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时消费萎靡不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同时财政债务负担沉重;货币供应量增长同时贷款规模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从1997年开始,到2002年结束,连续8次降低了基准利率,想借此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因而在这第二阶段物价变化不大。从2003年开始也就是第三阶段,物价表现为持续上涨。
最近一轮物价上涨自2015年底发生,主要是蛋,禽类及其制品价格特别大的上升,自2015年年底到2016年10月蛋价格的同比上涨率为10.3%,17.8%,19%,26.7%,27%,33.4%,34.8%,28.9%,禽类及其制品价格的同比上涨率分别为7.6%,13.4%,13.5%,15.4% ,16.5%,17.6%,26.5%,35.7%,42.5% 。
除此之外,燃料,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和蛋,肉类及其制品类价格的上涨幅度相比并不大,一般都在5%以内,其它商品的价格从2015年年底到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蛋,肉禽及其制品的供应关系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不会出现短期供给急剧减少或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因此其价格的上涨必然要归结于成本的上涨。玉米作为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2015年正是玉米价格几年来最高的一年,玉米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力发展乙醇和生物柴油,这一新出现的需要拉高了这些原料性商品的价格。
因此,本轮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要推动力的物价上涨的最终原因要归结于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油价的上涨,因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提供了很多的财力支持,这些对玉米所形成的新需要直接导致2016年物价的上涨,另一方面饲养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饲养规模,最终导致了从去年年底至现在蛋,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是什么原因使物价飞涨?又是什么原因使物价大跌?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缘由,物价变动也一样。对于物价变动的起因,追根溯源,本文认为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技术革命以及供求关系等从根本上造成了物价变动。
劳动生产率代表了商品的生产效率。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率很高,则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其劳动生产率很低,物以稀为贵,价格就会相应上涨。以前拿破仑与上层名流聚餐,他把金碗银叉赏给群臣用餐,自己却使用铝制品金属餐具。只因当时铝制品很难生产,所以使用铝制品餐具反而显得更尊贵。
技术革命是社会和国家真正的进步,它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工业革命后,英国将蒸汽动力成功地运用到纺织业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加,使绫罗绸缎不再是贵族的专有,布匹价格也因此下降很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状况的影响。很显然,整个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以稀为贵,价格将变高;反之,整个市场供过于求时,商家争相采取薄利多销的措施,价格将变低。比如前苏联中后期重视重工业而看低轻工业,致力于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忽视了民生产业,从而在改革后期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般商品由于供给小于需求,所以形成了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局面,而房价却要另当别论。目前,我国的商品房是供大于求的,除特大城市外,一二线城市有大量房屋闲置着无人居住,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鬼城”。降低房价需要政府针对富人强制限购禁止囤积,从而使穷人也能买得起房。只有人人有房住,大家都不再被房价困扰,通通告别了“房奴”的身份,人民生活才能幸福,我国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事实上,房地产开发过程无非是拆了建,建了拆,虽然整个过程能带动少部分人群就业,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泡沫,它并不像实体经济那样能深入大多数人的生活,能普遍流通于整个社会。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房子成为有钱人实现财富增值或保值的炒作对象,一些富人将其视为像金银一样的一般等价物并将其贮藏起来,这些显然都是不健康的,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
富人贮藏大量房子等着明天房价上涨,穷人却望房兴叹。更何况在地球上建造房屋,其实并不存在多少科技含量,它已经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远不如建太空站来得有意义。去库存化,严禁囤积房子和炒房才是降低房价的关键。为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采取强制措施降低房价,这是本文在物价之外单独讨论的问题。
经过对前面几章的分析,本文选取了四个影响物价的因素,先对这些因素采取逻辑方面的推理分析,然后再通过实证分析去掉不必要的影响因素并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所选的这四个因素是: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生产成本,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物价。
图2 GDP的增长趋势及其增长率,在第一阶段GDP快速增长,如前面说的那样这同当时所发生的经济背景十分相关,此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最低为6.25%,此后又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23.14%。从2012年开始GDP连续两年维持在10%左右,直到2014年为8.18%,虽有所下降但与前几个阶段相比,波动幅度可以说相当小,由此可见我国经济近年来稳定增长。
由前面图1我们可以知道,我国CPI指数基本上每年都在上升,虽然上升的快慢有所不同,同时我国GDP也是连年增长;CPI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又不断波动,GDP增长率的轨迹竟然惊人地与之相似。我们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知道,CPI与GDP走势呈正相关关系,我国GDP连年增长,物价也基本是连年上涨。
一国的中央政府通常有权决定全社会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一般而言这是一国政府的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将对一国的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中央银行向全社会发行纸币的多少。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应包括公众手里持有的现金、定期和活期银行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在这里,本文主要就广义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变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图3 CPI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图,图3表示了CPI指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本文已将M2的值缩小了),我们通过图可以看到M2大约在20万亿元之上时,CPI与M2走势呈正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若增加物价就明显上涨。
一方面,政府有权针对经济状况采取对应的财政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一直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市场消费萎靡或经济状况较差,政府就会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
在扩张的财政政策中,有一种调节手段是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借此增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支出使消费需求增加,依供求均衡理论,唯有提高价格才能使市场趋向供求均衡。因此,增加财政支出不仅会促进经济增长,也会使物价水平提高。
如图4所示,财政支出达到一定水平后,物价的波动与财政的支出将存在线性相关。意即增加财政支出会使得物价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图4 CPI与财政支出指数关系图
毫无疑问,生产成本上升将会推动物价上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上升,那么生产者为了不让自己亏损,就只能将商品的价格标高,在全社会中表现为物价上涨。
从理论上讲,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在这种市场情况下,若企业不随意退出也无新企业加入,此时这个市场便达到了均衡。处于均衡的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只能从中赚取会计利润而不能从中获取超额利润。
因此,如果在这个行业中,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工资等的价格上升,即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那么这个行业或是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必将会上升,这样才能弥补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赚取一个会计利润。否则企业将失去生产积极性。故生产成本上升将使物价水平上涨,但上涨的效果可能显著也可能不太明显。生产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物价水平将会上升多少呢?为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将先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进行分析,进而讨论生产成本的变动会对物价造成哪些影响。
图5 C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散点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CPI指数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线性相关,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两者的可决系数值竟高达0.9696,即CPI的价格变动有97%的部分可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说明。
通过上面几章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生产成本。下面我们将以CPI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GDP指数、M2指数、财政支出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求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现在我们将选择CPI指数、GDP指数、M2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以及财政支出指数作为主要变量来探索,各变量的说明和它们的历年数据见下面的表1和表2:
表2 1992-2014年各变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Y与G的对数线性相关,Y与M的对数形式线性相关,Y与Z的对数形式线性相关,Y与N线性相关,在图6也可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故建立的总体回归模型为:
图6 各变量趋势图
本文选取了1992年到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以,建立的样本回归模型为:
对于此模型的解释,为常数项表示自身的物价水平高低,表示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G每增长1%,Y改变量为% 。和分别表示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时M和Z每增加1%时Y的变化量的百分数,则表示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N每变化一个单位,Y的变化量。而参数也称为随机干扰项,它是模型所不能解释的其他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也即对文中的Y的影响,随机干扰项的值越小,模型拟合效果越好。在样本回归模型中,即是对的无偏估计。
本文在对这四个解释变量进行分析时,发现ln G与ln Z严重线性相关,在对其回归分析时结果显示可决系数的值为0.998,其他变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后可知,当分别添加ln G和ln Z时,经调整过后判定系数值会有所增大,可它的参数的t统计量并不显著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参数符号为负值背离于经济现象。这说明是ln G和ln Z引起的多重共线性,因而剔除变量ln G和ln Z。
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回归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值为:
(1)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年货币供应量指数每增加1%,CPI就增加41.0020%,上升了大约0.4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物价就上涨0.6040个单位。这与理论相符合,因此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检验
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查表可得F(2,20)=3.49>>132.5432,回归方程显著,即货币供应量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联合对CPI有显著影响。
t检验:若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此时自由度为20的t统计量值为1.725,而货币供应量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2.4005和2.2088,都通过t统计量检验,就是说,其他解释变量如果不变,货币供应量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分别对CPI有显著影响。
本文认为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了物价上涨,而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若要稳定物价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我就本文的结论给出如下建议:
1.各项政策对物价影响的时滞和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别,宏观调控需要多种政策的组合。例如,货币供应、税收、收入分配、工业生产方式、外贸进出口均对物价变化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方式不同。
我国未来的宏观调控还应多利用经济手段,如今有两项亟待解决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与汇率调节机制,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加强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商品尤其是上游资源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在目前价格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作用,避免由于价格不合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