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经济学
中国对内对外投资结构现状与优化
发布日期:2024-07-24 18:46:19

  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对内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中国对内直接投资总额为562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9.8%;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735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4.7%。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仅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更是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额,成为资本净流出国。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走出去”“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应当像从前那样只追求量,还要更加注重质。

  一、绪论

  投资活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是投资活动决定了物质资本存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发展。有效投资活动的关键是有效配置资源,也就是说,通过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使总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最优。

  (一)投资活动与经济增长的潜在关系

  毫无疑问,投资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投资活动总额的增长速度;其次,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多少和投资增长率。因此,投资活动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1.促进经济增长,直接注入生产过程中。

  即资金直接投入工厂,用来增加机械设备,发展新产业,增加劳动或劳动时间,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马克思说这种方式属于生产过程的简单或扩张,虽然社会财富总量可以增加,但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容易使人怀疑投资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通过改善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性能。

  即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加大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本和技术含量,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加大研发力度,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的科技进步和劳动来源。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投资活动,提高资本存量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及时选择一个更高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效率,更高质量的设备,设备的现金和高质量的劳动与经济增长相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更大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投资的分类及其相关经济学理论

  投资活动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下图所示。

基本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

直接投资 房地产投资

  其他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

  投资

证券投资

  间接投资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图1 投资的分类

  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理论众多,主要有古典学派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古典投资理论、历史学派关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投资模式、.新古典学派基于边际分析的投资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投资理论、发达国家基于投资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基于投资的经济发展理论等。

  二、中国对内直接投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对内直接投资结构发展过程

  中国对内直接投资主要来源有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国际投资等。政府投资主要是指财政支出,它是把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如图2所示,中国对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且投资规模日渐庞大,从2002年的5223.9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83473.5亿美元,增长了15倍,期间虽然经历了2008国际金融危机,对内投资规模和增速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图2 2002-2014 年中国对内直接投资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资司.中国外资统计2015[J/OL],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5481_0_7.html,2015-12-14.

  政府投资按照国家职能分类,可以分为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在中国,无论是什么时期,经济建设费是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但经济建设成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本支出的下降。从1983年7月开始,除核工业、航空航天等少数民族企业外,绝大多数其他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给都由政府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二是基础设施支出的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使基础设施支出的比例迅速下降。可见,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正在逐步弱化。因为解放战争后,消灭了残余的反动势力,解放了西藏叛乱,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成本,所以在解放后的早期国防费比例很高。

  进入新世纪后,国防支出的比重在7%到8%,这说明政府投资的重点在和平时期已经转移,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要提高国家投资的综合素质。为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政府将继续加强对科教的投入,全面的文化教育支出也在不断上升。此外,行政费等费用不断上升。这说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但是,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有合理的成分,有不合理的因素。首先,社会和教育成本的增加是合理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二是行政收费不合理。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活动变得越发复杂,社会事务日益增多,因而行政成本的增加有其必然性,但增长速度过快和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约束和软化是不可分割的。

  毋庸置疑,中国对内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引进外资也是改革开放后真正开始的,包括了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放等主要投资方式。对内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也增强了公司企业的活力、拓展了就业方式和渠道、提高了社会就业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引进外资后还吸收借鉴了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设备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对内直接投资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年-1991年),即摸索试探阶段;第二个阶段(1992年-1998年),即发展迅速阶段;第三个阶段(1999年-2008年),即跨越增长阶段;第四个阶段(2009年至今),即稳步发展阶段。

  1.摸索试探阶段(1979年-1991年)

  在此期间,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但由于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了重大打击,加上投资环境不佳,外商不熟悉了解当时的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因此导致对内直接投资规模不足,并且投资发展速度缓慢。

  2.发展迅速阶段(1992年-1998年)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些列促进对内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并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如税收、汇率优惠等, 市场经济优势开始逐步显现,一些外商和跨国公司也瞄准中国这块大蛋糕,陆续进入中国,到1997年,中国对内直接投资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059.97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452.57亿美元,占对内直接投资比重的14.79%,总体而言,对内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都比上一阶段增加很多。

  3.跨越增长阶段(1999年-2008年)

  在此期间,由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对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并未像亚洲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出现经济倒退。到1999年以后,对内直接投资速度都再次回升,对内直接投资金额从1999年的3608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24811.49亿美元。不过,虽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1999年的403.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83.12亿美元,但是其所占对内直接投资比重却从1999年的11.17%进一步下降到2008年的4.37%。

  4.稳步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在此后进一步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外商对华投资从2008年的1083.12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940.65亿美元,不过在2010年回暖,又上升到1147.34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政府颁布了四万亿投资计划,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因而对内直接投资速度不降反升,但也因此埋下了后面几年通货膨胀的的风险,关于四万亿投资计划,将在接下来中国对内直接投资结构现状中重点分析。

  (二)中国对内直接投资结构现状分析

  投资和消费、出口共同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正确科学的投资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和进出口。同时,投资也能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收入和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从图3中不难看出,从1994年到2014年,虽然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增多,但其占对内投资比重却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从17.08%降至1.54%,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在此期间增长迅速,稀释了外资的比例。

  图3 实际利用外资及其占中国对内直接投资比重图(1992年-2014年)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资司.中国外资统计2015[J/OL],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5481_0_7.html,2015-12-14.

  然而对内投资也不能过度,否则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例如2008年底,中国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融危机出台的四万亿巨额投资计划,虽然在当时看来有效对冲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但其负面作用亦不容忽视,四万亿投资是矫枉过正还是恰到好处在国内学术界存在争议甚至是质疑的的声音。下面我们就以四万亿投资为例,分析不同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以后的新政策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四万亿计划主要包括十项措施:一、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房工程;二、实施税收体制改革,降低企业负担;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自主创新;四、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事业发挥在那;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如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等·;七、科学持续推进汶川地震灾后善后重建工作;八、大力发展金融业;九、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十、努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具名收入,有效降低失业率。

  表1 四万亿元投资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1]

投资领域

资金测算

涉及行业

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

4000亿元

居民服务业

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3700亿元

农业和居民服务业

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

15000亿元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

1500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

2100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

自主创新和生态调整

3700

科学研究、自主创新

灾后恢复重建

10000

社会保障

总计

40000

各行业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http://www.sdpc.gov.cn/。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影响:一是拉动了全社会投资,稳定了当时经济形势;二是调整了经济结构,优化了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加强了“三农”基础,改善了社会民生;四是稳步推进了重大基础设施,有序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

  表2 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带动作用[2]

年份

投入资金总额

对经济带动作用

对就业带动作用

2009年

2万亿

7450亿元

991万人/年

2010年

2万亿

12514亿元

1782万人/年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http://www.sdpc.gov.cn/。

  然而,自四万亿推出之日起,怀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基于自由经济派保守的观点,政府不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因为反危机措施本身会打乱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和市场修复机制,政府干预犹如饮鸩止渴,其结果不过使经济复苏由原来的U型变化为W型、M型甚至L形,还损失了更多的恢复时间、成本和社会财富损失。此外,更为中性的观点一般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过于强劲,如果使用不小心,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实际执行的政策效果,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另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则强调,四万亿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建设项目早已列入规划,如汶川地震后重建、京沪高铁等,疑似新瓶装旧酒,效果是怀疑。事实上,四万亿计划是在国际经融危机突发这一背景下中国紧急出台的一项应急政策,有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四万亿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央政府发出的具体情况下的积极信号,以激发市场信心,借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信心比黄金还重要[3]”。在中国经济现实的背景下,对自由市场的信念是不足以提振信心的,它有效果。

  应该说,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很多国家都很羡慕不已。宏观经济政策一直都有优点和缺点。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充分讨论了可能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刺激计划,刺激经济尽快反弹。经济刺激计划的评价,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历史阶段的综合的角度来看,不只是在危机尽快恢复,恢复后的成功是不愿意承担所产生的成本,这是不现实的。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信心,而信心危机是很强的。因此,面对严重冲击的刺激力度,为了防止副作用过大,成本过高,在结束时应适当调整强度,及时退出刺激。

 1/3    1 2 3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