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的支持,而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多油少,2015年我国的能源总产量是343852万吨,原煤总产量达到了256862万吨,原煤总产量占到总产量的约75%[i],因此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山西毫无疑问是全国的煤炭大省,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的特点,全年产煤量6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全省境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面积62000平方公里,约占到整个省内国土面积的40%,全省119个县就有91个产煤县。煤炭产业无疑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煤炭产业黄金十年的结束,煤炭行业迎来了寒冬。2012年是煤炭业黄金十年的拐点,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产能严重过剩,这正是煤炭业+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机会,而供应链金融则是撬动交易重要的抓手。
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尽管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其历史也很久远,最早出现在20世纪前期的上海银行,一些抵押业务已经初步涉及了这一领域。但正式开展,是20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里,金融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这一业务开始出现,并不断创新。2003年,深发展银行开展了的“1+N”业务,后来这一业务逐渐发展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随后,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等相继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推出了各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极大的推动了链上相关企业的发展。除银行外,一些电子商务公司或P2P公司纷纷介入供应链金融,典型的企业有京东、苏宁等,供应链金融也经历多轮进化来到3.0时代,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时代。
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山西省内各大银行纷纷拓展自己的业务。近日,中国煤炭交易中心与山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交易中心将联合山西农信社,在公路煤炭交易的采购和销售环节为晋能集团提供专属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有效缓解晋能集团下属相关企业供应链资金紧张局面。煤炭供应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链条,它比一般供应链的关系更为复杂,各链环关系松散,物权及物流监管难度大,实际运作中,煤炭供应链从煤源到消费直接存在着较长的价值链跨度,市场巨大、 复杂且较为活跃,因此,对煤炭行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进行防范是各供应链金融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煤炭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2基础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运作模式
2.1.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企业、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来对供应链的单个节点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提供封闭式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性的服务。在我国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均是指银行借助核心企业的力量,以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物权,通过对供应链上每一笔交易进行深入分析,来为供应链上的单个或所有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2.1.2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有以下特点:
(1)银行判断风险的依据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传统信贷业务银行关注的只是授信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银行主要对授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认真的审查,只有当授信企业的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状况良好时,银行才有可能对其授信。供应链金融的关注点却是授信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银行要同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打交道,并且授信企业的一些考核指标达不到银行的授信要求,但只要该企业与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即所谓的“1”有比较稳定的业务往来,银行就可以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最终实现供应链的增值。
(2)风险较大且更加复杂。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较单一,有且仅有授信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却更加复杂而且风险更大,那是由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源于整个供应链, 不仅涉及到的环节多,并且银行还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当事人,所以银行更难把控风险。虽然银行委托物流企业进行质押货物的监管可以转移一部分风险,但总的来说,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远高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
(3)还款来源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传统信贷业务的还款来源是授信企业的综合收入,银行对此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而供应链金融的还款具有自贷自偿的特点,因此银行较容易进行监控。
2.1.3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环节,指的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取营运资本,以真实的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方式。
(2)保税仓融资模式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的采购环节,该模式是在仓储监管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保税仓业务,银行、仓储监管方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签署四方合作协议,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担保,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为中下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3)融通仓融资模式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存货至最终销售环节,主要指融资人以其存货作为抵押物,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模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情况为其安排一定比例的融资。
2.2 煤炭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特点
2.2.1 煤炭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煤炭供应链金融是以煤炭供应链为基础,以核心煤炭企业的信用做担保,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封闭式授信,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各个环节所面临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目的。
2.2.2 煤炭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煤炭供应链金融对核心企业的资质要求略高,需要核心企业具备较高的信用水平并且依靠单笔交易,既可以解决煤炭开采企业短期的资金问题,还可以让银行和链上其他具有较高信用水平的煤矿企业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资信水平,开展长期合作,提高供应链的稳步发展。
(2)煤炭供应链金融具有高度复杂性。 煤炭供应链是一条特殊的链条,它比一般供应链的关系复杂很多,各链环关系相对松散,物流监管难度大。 在实际运作中,煤炭供应链从煤源到消费地之间存在着较长的价值链跨度,市场巨大、 过程复杂且较为活跃。
(3)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煤炭供应链金融市场认知度及技术手段偏低。由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所形成的思维惯性,目前市场对煤炭供应链金融的意识、认知度都较低,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信贷技术还有核心价值等的理解存在偏差。
2.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等过程。
2.3.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主要指对造成中小企业无法按时还款的因素进行进行分析,以此来作为银行授信额度的主要参考指标。这是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前提。
2.3.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影响供应链金融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某个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造成损失的程度,以此来作为风险控制的依据。
2.3.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是指风险控制人员针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结果运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3山西煤炭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价
3.1 山西煤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银行信贷收缩严重的背景下,国内供应链融资逆势而上,包括国有四大银行在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如今供应链金融已在钢铁、汽车、电子、港口、化工、物流等行业得到了深入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供应链金融的大发展为煤炭行业融资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煤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在山西煤炭业传统的产供销模式中,其流通成本就占到了消费价格的40%。随着煤炭产业转向买方市场,无论从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还是从提升用户服务质量角度,煤炭企业都急需在流通环节上下功夫,具体的实现途径就是煤炭供应链金融管理。业界人士一致认为,煤炭行业的新曙光蕴含于拥抱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实现煤炭供应链的可视化、协同化和优化的过程中。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于今年初步完成了第三代平台的建设,将开设旗舰店、集团专区和直营店,致力于形成完全的第三方电商模式,搭建以交易服务为核心、信息服务为基础、物流服务为保障、金融服务为延伸的“一核三系”四位一体交易综合服务体系。
3.2 山西煤炭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子
3.2.1 宏观与产业系统风险
宏观与产业系统风险是外部风险,不受供应链金融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和区域风险。宏观系统风险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规范等;产业系统风险是煤炭产业内的风险,主要受行业特征、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行业的技术水平等影响。区域风险考虑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等。
3.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交易双方其中一方不能按时履行双方所订立的契约导致另一方发生财产损失的一种可能性。煤炭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用风险,风险不仅来自于融资企业,也来自于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条上的其他相关企业,同样也来源于物流企业。
3.2.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煤炭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银行的操作风险、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流程风险、模式风险等。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是指这些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不高所引起的风险。合规主要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流程风险是指业务业务信息化、公开化的程度所带来的风险。模式风险是指选取的商业模式、质押模式等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
3.2.4 供应链系统风险
煤炭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银行、物流监管企业、上游采购商、下游销售商及核心企业等多重主体,每个主体都孕育着风险因子,链上任何环节发生的风险都可能通过供应链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甚至会产生放大效应。
3.2.5 担保存货的变现风险
担保存货的变现风险包括存货的价格风险、质物形态风险和销售风险。存货的价格风险是指价格波动造成存货价值不稳定的风险;质物形态风险包括存货的变现能力、标准化水平、易损易腐程度和配套保管条件。销售风险主要受销售渠道、销售客户稳定性、销售范围、市场容量及销售账期合理性等因素影响。
3.3 山西煤炭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
煤炭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错综复杂的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形成机制,通过找到风险的成因,认清风险的内在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认识风险。
3.3.1外生因素
(1)政府行政干预
我国的银行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导致银行的发展停滞不前。当银行不能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灵活的调动资金,会导致整个市场效率低下,经济低迷。政府职能的错位还会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尤其是由政府来承担银行的债务问题导致风险承担的责任缺失,银行及有可能从事高风险的资产负债业务,影响信贷安全,扩大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法律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法律关系不明确。按照《物权法》的规定,金融机构作为质权人应该对质物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对质物进行保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专业知识的欠缺,作为监管方的物流企业往往承担了以上几项职责。按照这种委托关系,物流企业理应向金融机构收取监管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管费却是由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承担,这与法律精神不符。
(3)技术平台落后
供应链金融模式运作的基础主要是电子商务和技术服务平台,借助电子商务和技术服务平台支付结算的自动化,将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相结合,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加速融资、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这一系列技术平台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发票出示&支付系统(EIPP)、电子资金划拨(EFI)、业务过程自动化(BPA)和全程认证等。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面临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平台相对落后的局面,增加了信息监管风险,极大地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