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照持有股票时间长短划分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股票持有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为短期投资者,一年到三年的为中期投资者,三年以上的为长期投资者。这是以时间长短为标准的区分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分类;缺点在于判断标准过于单一,未能体现不同类别投资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因此,在以时间长短为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用投资者的目的加以判断。通常,长期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赚取长期稳定的股息,而不是短期不稳定的差价收益。长期投资者会把买卖股票看成是一种财务分配的方式,他们选择购买股票是认为投资在该股票上的预期能够带来的长期股息回报率会超过银行存款利率或者债券利率。有些长期投资者作为企业的股东甚至会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中, 以股东收益为投资目的。而短期投资者则是为了在股票市场中利用行情的波动而获取股票的差价,并非为了获得股息收益。短期投资者考虑的重点往往是资金的流动性,他们以资金的快速流动在股票市场中博弈,期望低买高卖,从而赚取收益。
中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并不是绝对区分、一成不变的。因为持股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变,投资者本身的投资目的也会变化。有的股票投资者原本想做长期投资,但是因为各种因素被投资企业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投资者失去了继续持有该企业股票的基础,转而在短期内卖出从而变成了短期投资者。有的股票投机者原本想进行短期投资,但可能因为该企业正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壮大的周期中,使得该股票的价格一直出于一个有利的上升阶段,导致投资者不愿意在短期内获利了解而不得不长期持有,因此成为中长期投资者。
2-4 投资者的基本特点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2009年3季度末到2014年11月末的整理数据
年龄结构:中青年构成投资主体
25—40岁的投资者构成了投资者主体,其中25—34岁的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9.70%,35—44岁的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4.73%,此外,45—54岁的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9.88%,而55岁及以上占10.87%,25岁以下的投资者所占比例最少,为4.82%。
二、受教育程度:近85%的投资者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参加调查的投资者中大中专学历占43.60%,本科学历占37.8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14%,三者合计为84.54%。
三、持股结构:A 股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在目前 A 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开户数量、交易金额等仍然占绝对多数。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2007 年 1 月至 3 月,沪市个人投资者持股流通市值比例高达 60.1%。2007 年 1 至 3 月上交所现金及持股市值在 100 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持股账户数量占该交易所全部账户数量的 98.8%。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2007 年 1 月至 8 月,深市机构投资者持股流通市值比例为 35.3%,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比例将近 64.7%。2007 年 1月至 8 月间,深交所个人投资者交易金额占该交易所总交易金额的 88.53%。其中,现金及持股市值在 100 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的持股账户数量占该交易所实际持有股票账户数量的 99.3%,参与交易的账户数量占总数的 99.3%,交易金额占总交易金额的 73.6%。
四、资金规模:散户是绝对主力,私企大户增多
根据调查,分别有两成多的投资者在股市投入资金 5-10 万元和 10-30 万元,17.25%的投资者资金规模在 2-5 万元,近一成投资者股市投资金额在30-50 万元左右。综合分析,30 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到四分之三,中小投资者占股民绝大多数。 来自国有企业的投资者资金规模主要集中在 10-30 万元区间,来自私营企业和其它单位的投资者,资金量超过 100 万元的比重相对增大。投资者的相对投资规模偏高,根据 2002 年的数据,投资者的资金杠杆指标值高达 23.46。这种现象显示出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并且可以推断出低收入者是最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人群。
五、收入水平:中等收入成主力军,高收入家庭不足一成
以人均收入看,35.09%的投资者月均收入在 1600-3200 元之间,超过四分之一的投资者月均收入在 800-1600 元之间,月均收入在 3200-6400 元之间的投资者的占比为 16.67%。值得注意的是,月均收入在 800 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近一成。超过一半的投资者是 1600-6400 之间的中等收入者,而收入在1600 元以下的低收入者也占到三成多。低收入者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通常较弱,这大大提高了股市波动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六、持股期限短,资金周转率高
我国投资者持股期限普遍较短,基本上低于 3 个月。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持股期限较短、交易频繁。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2007 年 1 月-3 月,在各类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中,持股时间低于三个月的账户占总数的 85.6%;在机构投资者中,持股期限低于三个月的账户比例高达 96.74%。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2006 年和 2007 年前 8 个月,各类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期限也较短,平均集中在三个月以内。2006 年,持股期限小于三个月的账户占总数的 68.7%;2007 年前八个月,持股期限小于三个月的账户占总数的 77%。其中基金、QFII 和社保基金三类机构账户中,54%的持股期限小于三个月,99.2%均不足一年。
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平均换手率偏高,其中个人投资者资金周转率是机构投资者的两倍左右,达到 838%。100 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资金周转率更高,并在 2005 年至 2007 年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七、投资动机:赚钱就是硬道理
从投资动机看,近半数投资者的目的是获得财富较多增长;其次为保值和财富迅速增长,分别占总数的 18.26%和 17.54 %;11.31%的投资者入市是为获取知识;有 2.02%的投资者是为寻求刺激。另外因 “没有工作,通过炒股找点事做”的个人投资者也占总数的 14.5%。
从投资理财的主要决定因素看,近一半的投资者选择了“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低”,近三分之一的投资者则将“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作为投资的决定因素。由此可见,收益和风险仍然是投资者最看重的决策性因素。
第四章 中小投资者的构成及投资行为的主要表现
4-1 中小投资者概述
参与市场博弈的力量按资金及对市场的影响分主要分为: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机构投资者及中小投资者的定义,后者在市场中俗称“散户”。
描述性的界定认为机构投资者是指运用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机构,既包括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中介机构,又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契约性储蓄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并由此推论,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在资金来源、资产性质、债务特点、委托要求、投资期限、行为方式、目标偏好、持股周期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对证券市场的稳定作用大不相同,不同性质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和彼此制衡势必产生市场互补与功能整合作用。
理论性的界定认为机构投资者是指券商、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行为主体的这种描述性界定并不严格和精确。他们认为,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机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最根本的差别应该是看投资者是否拥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势力。拥有市场势力的投资者就可以被看作是机构投资者,反之则是一般投资者。并且指出,与普通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此处的市场势力一词不仅仅指拥有对于证券价格的影响力,也包括通过对市场中交易主体的信息分布、信念形成等所拥有的影响力。因此,机构投资者又被称作主力交易者,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以及一些额外的不对称信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通常有意识、有计划地采取一些操作,影响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造成了股价的异常波动。根据以上定义,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没有以上所述的市场势力,就不能算作是机构投资者。反之,如果一个个人投资者拥有市场势力,也可算做机构投资者。换言之,使用 Kyle中所引入对市场深度概念,机构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浅”市场,而一般投资者面临的是一个“深”市场。
4-2 中小投资者构成情况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在上证综指突破 5000 点后以随机街访的方式对广州股民进行调查,共得有效样本 509 个。在受访者中,股龄不足两年的新股民占 25.6%,2 年至 5 年的中青股民占 27.2%,而 5 年股龄以上的老股民为 47.2%,成为股市坚实拥趸。老、中、青三代股民呈现“五二二”格局。”从投资股票的资金规模上看,绝大部分(87.8%)股民的入市资金在 20 万元以下。其中 69.2%的股民资金规模在 10 万元以下。从投资特点看,炒长线(40%)和炒短线(41.1%)基本呈现对半分布。”
散户的投资行为主要表现
投资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策者倾向于将每一项投资放入一个单独的心理帐户中,进行单独处理,并忽略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这个心理过程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者的财富产生负面的影响。投资者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因为他们不想经历遗憾的痛苦。卖出亏损股就会关闭那个心理帐户,从而引发遗憾。投资者倾向于把卖出一只股票看作是一个心理帐户的关闭,而把买入另外一只股票看作是一个心理帐户的开启。这对投资者来说会引发两个结果,一是两个帐户之间的互动会增加投资者的财富;二是关闭帐户会引发遗憾。投资者倾向于忽略两个帐户之间的互动,因此,他们会回避遗憾而不是最大化他们之间的财富。
心理预算过程加剧了人们对卖出亏损股的厌恶。考虑一下人们是怎样看待付出和收益的时间跨度问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的买入成本成了沉淀成本,在一只亏损股票上浪费沉淀成本所导致的情感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小,因而,对投资者来说,晚些时候卖出亏损股票所带来的痛苦比早卖出会小一些。
当投资者决定卖出亏损股票时,他们倾向于在一天之内将多只亏损股票同时卖掉。将多只亏损股票集合在一起卖掉相当于只有一次亏损,遗憾的痛苦也就一次。换句话说,人们可能会将多个产生损失的心理帐户一起关闭,从而尽可能减少遗憾。相反的是,投资者可能会分好几天卖出赚钱的股票,从而延长赚钱的美好感觉。投资者倾向于在同一天卖出多只亏损股,而在卖出一只赚钱的股票之后,在同一天再卖掉另外一只赚钱股票的可能性却非常小。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惜售效应
惜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以锁定利润,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实现损失的现象等。Shefirn和Statman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投资者不愿意较早卖出股票即出现惜售效应的现象。惜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现实损失的倾向。总体上讲,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惜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面因素的股票,使财富盈少亏多。惜售效应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实证上证据。
二、潮汐现象
潮汐现象是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互模仿,对同种证券采取相同的投资交易策略即不同的投资者在同时买入或卖出同种证券。
投资者往往没有足够的信息,对风险回报没有恰当的理解就贸然从事风险交易,同时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的人们总是很痛苦,往往依赖偶然因素或盲目从众,或出于不对称信息下的“搭便车”心理,或出于当大部分人做出相同判断,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是正确的,其行为特征是模仿复制他人的投资决策,即投资者在观察到其他投资者的决策之后,将改变原先的打算而追随那些被观察者的决策。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的投资者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潮汐现象。当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时,他越需要进行社会对比和减少恐惧,他的群集倾向也就越强烈。
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并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投资者又很难判断信息是否与价值有关,又不具备根据信息定价的完全能力、因此会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潮汐现象越容易产生。相对其他市场,证券市场是用大量电子设备武装的。交易高度集中,因而,信息传递比其他市场快得多。经济学家发现,股市相对于任何有关新消息的反应几乎是瞬时的,一般在一分钟左右。并且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这一速度还在加快。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潮汐现象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潮汐现象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
潮汐现象的表现
如果金融市场中存在潮汐现象,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看法趋向于市场舆论,那么,潮汐现象显著时,个股的收益率将不会太偏离市场的收益率,据此可用分散化指标即各股收益率对于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潮汐现象。研究表明相对于美国,我国证券市场的偏差较大,我国的潮汐现象更大,在下跌行情中的潮汐现象要比上涨行情更加严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理性意识还不健全,跟风等非理性行为严重。这一现象可以用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来解释,即投资者厌恶损失,因此群体性的抛售行为严重。尤其在大幅下挫的行情中,投资者的抛售压力明显大于上涨时的购买冲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潮汐行为削弱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效果将极为有限。股价将极有可能偏离其均衡价值从而破坏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