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经济学
湖南省茶叶出口状况及对策分析
发布日期:2024-11-08 12:41:52

  (三)、中国及湖南茶叶加工技术介绍

  目前茶叶的加工制作工艺介绍

茶叶种类

品种、口味特色

加工工艺

绿茶

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

红茶

红茶发酵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部分不溶于水的积累在叶片中形成红叶,溶于水的形成红汤,颇具特色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揉捻-发酵

乌龙茶

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

白茶

高香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叶底嫩匀尽展嫩、晶、亮之色聚香、涩、甘之味其营养价值尤其突出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

加工时不炒不揉,细嫩、叶背满茸毛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黄茶

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

主要工艺流程: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足干、分级等工序

黑茶

祛湿养胃口味独特

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饮品: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茶文化。按照其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分为六大类:

  绿茶: 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六十。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他们占有茶叶生产的天时地利。但是这件事情是可以人为的,我们需要努力。

  三、 制约湖南省茶叶出口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源禀赋明显,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在中国南部,有一片由雪峰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构成的地区,由于该区域地处生态环境优越的洞庭湖和武陵山,全年的雨量充沛、温度适宜、气候温和,为茶树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被誉为中国的名优绿茶生产 “黄金纬度带”。这片被誉为茶树生长的“黄金纬度带”位于我国湖南省,自古湖南就有“江南茶乡”的美誉,在这里主要生长着名优绿茶、茉莉花茶、黑茶,并辅以红茶、黄茶、茶叶提取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备茶叶出口所需的生态条件[1]。据资料统计在2015年,同为产茶大省的浙江省已有优质茶园面积高达273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面积达205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20.9万亩;而我省茶种植面积只有145万亩,其中优质茶园面积只占30%,而有机茶认证面积更不足3%,只有区区的4万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省虽然茶基地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要达到出口的优质基地规模尚需要些时日。因此,目前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快脚步,建设优质茶基地,改良种植品种,优化基地建设,在国际认证及可追溯方面下足功夫。

  湖南省的采茶与制茶一直延续的传统的农业方式,大多数的工作量都是以手工为主,手工加工的比例占我省茶叶加工比例的八成。许多家庭世代是茶农,可也说是茶叶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湘民。但是,我省从事茶叶生产的人普遍教育程度偏低,具不完全统计,其中仅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仅仅占4.7%,文化程度的落后导致了劳动者对新生事物的接纳,以及新技术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再者家庭式的作坊一般机械化程度较低,他们并不愿花费较大的价钱增加机械设备,对于茶树的修剪、改冠、施肥、加工等技术沿袭了祖辈们的手工式,产能相对较低,随着近年来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的大幅度涨幅,就导致了成本的几何式上涨,严重影响了湖南茶叶出口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是否能尽快的实现茶叶加工的技术革新,加快茶叶加工业的机械研发,降低茶叶加工的人工成本,实现制茶业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二)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方式有待改变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化经营以及沿用多年的传统加工方式是制约我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湖南省,大部分的茶叶都是由农户自己进行承包经营,茶叶的生产还是停留在一家庭为单位的原始阶段,政府没有在顶层为我省的茶叶生产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规划,整个产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较低,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是停留在小作坊的初级阶段,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突出,在这种经营过度分散的产业结构中,我省的茶叶产业无法形成竞争的合力。同时,在加工工艺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加工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加工水平参差不齐,流动资金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加工质量的品质,这与目前全球制茶业的规模化生产大相径庭,严重影响到我省茶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1.优质茶园规模化不够,组织程度有待提高.湖南省茶园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新茶园发展步伐不快,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浙江、福建等茶叶大省.茶园总规模较大,但组织化程度严重偏低.茶园散、小、不集中,缺乏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连片上万亩的标准优质茶园,采摘强度大/生产管理较粗旷。

  (三)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茶叶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够。湖南省茶叶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流动资金不足,周转困难,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截至2012年初,湖南省有规模茶叶加工企业380多家,手工作坊式小厂不计其数,仅益阳全市就有近500家。全省茶业品牌多达1400个,一个茶园一个品牌的现象广泛。君山银针、金井、沙漠之舟等虽有一定知名度,但与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牌相差盛大,高端品牌明显缺乏。湖南省茶叶附加值不高,茶类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偏多,高附加值的功能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严重偏少。大多企业只是买茶叶,生产销售茶饮料西湖龙井、茶保健品西湖龙井、茶叶美容品的不多。与浙江西湖龙井、福建等省比,湖南省优质名茶产量所占比例偏低,约15%左右,且主要是绿茶西湖龙井、黑茶产品大多属于低档产品,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微薄。中高档黑茶市场份额少,出口红茶则大部分是作为拼配原料,花茶则更是属于湖南省茶业中的边缘。

  (四)饮茶习惯有很大差异, 国内外口味差异大。欧美及中东地区是国际上最主要的茶叶消费地区,红茶为主流茶品。以俄罗斯为例,年均进口茶叶量16万吨,全国湖南对俄茶叶出口仅为1万吨左右,市场份额很少。尽管近年来绿茶消费呈上涨趋势,但仍以袋泡茶、绿茶饮料为主导。我国产茶区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茶产业,大力投入促进发展。当前,中国的茶园管理、工厂加工设备及清洁化管理等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饮茶冲泡方式和茶文化差异,中国出口这些地区的绿茶绝大部分还是散装的原料茶。在国内茶叶生产成本、检测费用不断上涨而国外客户拒绝相应提价的双重挤压下,多数企业利润微乎其微甚至难以为继。对非洲的茶叶出口占我茶叶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但非洲消费者购买力低,出口茶叶质量与价格倒挂严重,企业经营艰难。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标准。一是茶叶产业缺乏长远规划及相应措施细则。二是对茶叶产业政策扶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三是已有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且投入少,力度不大,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品牌打造、茶叶基地建设上,在市场开拓、提高茶叶质量、营销技能培训、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改造提高方面的支持力度不高。四是迄今为止,农业部门管种植、商务部门管出口、省农办管协调、供销部门管内销,茶叶产业一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缺乏统一有力的管理部门。除这些外,茶叶产业标准的缺失与混乱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查可依;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不健全,五花八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足,导致企业不知从何下手。

  (六)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检测项目多变,风险加剧,严重阻碍出口。最突出的受阻市场就是欧盟、日本。上世纪末一段时间,我国输欧茶叶出口快速增长,1998年达到4.2万吨,自欧盟实施了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检测标准后,我国输欧盟茶叶快速递减,2005年降至1.61万吨。10年来,我对欧盟茶叶出口始终维持在2万吨左右。湖南省茶叶出口农药残留量超标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安全用药技术的推广不广泛,目前还存在许多盲点,化学农药使用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在某些茶园地区依然存在;第二个方面,我省实行的茶叶出口安全卫生检测标准与国际不接洽,省内的茶叶出口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所允许的最高农药残留量(MRL)与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差距甚大,由于生产加工技术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差甚远,因而大大增加了湖南省茶叶出口农药残留量降低的难度。湖南省茶叶农药残留限量大部分虽符合了国家内部要求,但其中还有部分不符合国际上(例如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要求,最为突出的就是氰戊菊酯、扑虱灵、甲氰菊酯等超标严重。中国缺乏较为先进的茶叶检验系统。湖南省的茶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中国在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湖南省执行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低于欧盟与日本,这使得湖南省茶叶出口难以达到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茶叶进口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湖南省茶叶的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在湖南1845项涉及农业的国家标准中,几乎75%的标准设定年龄都在5年以上,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国际接轨,而一些发达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发展的却很快,这样只会拉大差距,使得我省的茶叶出口状况越加艰难。

  四、 扩张湖南省茶叶出口的措施与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湖南茶叶的相关企业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发展的瓶颈,无法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政府层面对湖南的茶叶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在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产品出口、加工工艺、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面对湖南的茶叶生产企业进行政策上扶持、资金上的鼓励,提升湖南茶叶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鼓励茶叶出口方面,政府的相关部门应针对湖南茶叶产业的实际情况在检验检疫等环节开通绿色通道,确实保障湖南茶叶的出口。

  (二)加大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力度

  1. 加大检测仪器的开发力度

  由于国外对进口茶叶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准入门槛,比如欧盟就在2012年对来着我国的茶叶制定了多大207项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达到合格标准后才批准进口。这就为湖南省的茶叶生产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从产品开发的工艺与流程入手,针对海外市场的要求开发出符合标准的茶叶产品,同时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方面,我省的相关企业或公司应加大对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仪器的研发,通过产品的不断升级与换代,不断满足茶叶生产企业对农药残留检测的需求,促进我省茶叶的出口。

  2. 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湖南省的茶叶生产企业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切入点,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需要根据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开发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创新产品。具体来说,针对“三高”和肥胖这类亚健康消费群体,应加大降压茶、降脂茶、减肥茶的研发力度;针对女性消费群体,应加大美容茶、水果茶的研发力度,同时应关注国际市场茶叶需求的变化并积极进行做出调整,用创新产品来打开国际市场,提升我省的茶叶竞争力。

  3.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从全国的茶叶出口情况看,我省的茶叶出口量可以排到全国前列,但由于茶叶品牌方面的建设不利,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品牌,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自身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注重产品品质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品牌效应的打造,通过龙头企业的打造以及品牌资源的整合来提升湖南茶叶的影响力。同时,在营销方面,在主要茶叶进口国,通过对营销网络和产品广告的宣传提升湖南茶叶生产企业相关品牌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使我省的茶叶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茶文化

  1. 湖南茶叶文化的创新

  茶叶的销售,不仅要注重品质还要注重对茶叶文化的打造,让出口的茶叶能够成为湖南省的一张名片,让每一位品尝湖南茶品的同时,能够了解湖南的文化与历史。这就要求在今后我省的茶叶产业发展中,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我省的茶文化历史,并有的放矢的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消费人群进行我省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在国外不定期的进行茶文化宣传会等形式推动我省茶叶产业的知名度,同时,对一些茶叶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老外了解茶叶的种植、加工过程,在创新宣传模式的过程中,让老外对我国和我省的传统文化和茶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2. 注重产品与需求互动

  我省的茶叶出口企业应时时关注国外消费者对茶叶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进行调整,形成与消费者间的良好互动,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消费群体在泡饮茶习惯和口感的偏好等诸多方面的数据收集,形成消费者需求预判,有的放矢的进行茶叶销售,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虽然,我省的茶园面积大,但高质量的茶叶却不多。未来,我省茶叶的生产模式应向绿色、无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零农药、零化肥的绿色茶叶生产模式,推动产业的清洁化与标准化。在茶叶病虫害防治方面,同时,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生物圈系统自身的循环来代替农药等传统方式的使用。在茶园的未来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应向有机茶叶方向发展,使我省茶园生产出的茶叶能够符合各茶叶进口国对农药残留的标准要求,并对农业操作规范GAP进行推广。

  (五) 加大对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的推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食品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茶叶的最终销售。由于我省的茶叶生产企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产习惯与生产方式,但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出的产品并不能保证产品高质量的可持续,这就需要在未来的茶叶产业发展中,强化茶叶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并在企业中推广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提升我省茶叶产品的质量,最终符合国际市场的产品要求。

 2/2     1 2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