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金融类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发布日期:2020-09-15 20:52:26

1  绪论

一.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1.1 研究背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改革于开放之初。但当时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大,外汇资金短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国有企业),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设立贸易公司或者窗口公司,投资规模较小。1979 年,“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使中国的企业踏出了境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步。30多年来,中国境外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2017年1月16日,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了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额首次跨过万亿元大关。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关于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我们分析可以概括成四点:

一是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在复苏,对外国的投资有需求,发展中经济体在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外来的资金。无论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的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这些从外部环境上便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二是中国有能力。2015年中国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的发展水平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也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是中国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政策有效应。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这些都发挥了引领和推

 

动的作用。刚才我已经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和情况,在这里可以补充举一个数字,我们政府简政放权采取了便利化措施,也促进了企业对外投资。2014年我们颁布了境外投资新的管理办法,到2016年9月8日商务部和地方的商务主管部门一共完成境外投资的备案和核准是21175件,其中核准件只有110件,占总数的0.5%,99.5%都通过很便利的备案来完成,这使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的合作变得很方便。

四是企业“走出去”有动力。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在发生转变,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市场和资源。所以我们感觉到目前企业的“走出去”愿望非常强烈,积极融入到全球的创新网络、制造网络和市场网络。

但是,仍然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变化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情况不容乐观。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1/3处于亏损状态,1/3处于持平状态,仅有1/3处于盈利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盈利甚至亏损的约占 67%,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数据都在警示着中国对外投资者,风险与投资永远共存,企业在进行“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东道国不同的风险约束,如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本文就从此处着手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研究与防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1.2 研究意义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利于拉动我国境外承包、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出口现状。传统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但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壮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领域广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消费需求不足,如果不能释放产能,就会导致市场价格下跌、投资回报下降,最终会导致国内投资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产出找到了新的吸收渠道,从而弥补了国内需求不足,拉动经济稳步增长。

最后,对外直接投资促使我国很多产业进行着产业升级。我国目前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帮助我国将技术含量落后的产业转移到海外市场,国内便可以发展技术型产业。但是,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我国现行的政策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监督力度不够。因此,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对现状进行系统地风险分析,提出相关对策,指导中国企业更好地对外直接投资,使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2 文献综述-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动态

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是指我国企业、团体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本文所称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及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逐步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者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区分开来,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丛过去侧重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角度转向分析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及市场结构运行的微观角度,指明了市场结构的不完善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条件。后期学者继续研究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生产要素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提出内部化理论,从市场属性的不完善性出发,解释了现代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内部化市场,通过企业内贸易协调公司的国际分工。内部化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海默、韦农等人从寡占市场结构出发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内部化理论解释了企业将知识产品在内部市场转让,而不在外部市场转让的原因,说明了跨国公司将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原因。但内部化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企业到国外投资的原因,只是企业维护垄断优势的途径和方式,也不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区域分布作出适当解释。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原则。他分析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分为贸易导向型和反贸易导向型两种类型。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是从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向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这种投资将增强比较优势,从而扩大国际贸易。反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是从投资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东道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投资,它将削弱比较优势,进而减少国际贸易。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总结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观点基础上,通过对所有权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融合,创建了被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立是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供应市场不同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三种优势。这三种优势不仅仅限于发达国家企业适用,在发展中国家,只要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全部优势或部分优势,都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外贸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

一.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一.3.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利用国内外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直接投资风险研究文献、政府文件,包括统计数据进行基础研究;

案例研究法。本文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美国联合银行股份的案例,通过分析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失利的原因,为企业未来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3.2 研究内容

第1章为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描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和文章研究意义;

第2章对国际风险的分类和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风险的理论进行梳理,对对外投资风险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目的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为本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

第3章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找出投资过程中的特点,从形式、区位和投资主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4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类,主要为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法律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并通过对中国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的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5章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出展望。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走出去”的政策,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量逐年上升,投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投资行业涉及能源、制造、基建等,投资区域不仅包含发达国家还包含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1991年间的起步阶段二是1992年到2000年的调整阶段三是2001年到2008年进一步发展壮大阶段,四是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后危机新时代。

2.1.1 起步阶段

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是在1978年8月,在 1984 年中国完成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案,即新琼企业有限公司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的案例。当时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特点包括第一,对外投资规模小、总额小。据统计显示,从1979-1985年期间,中方投资额仅为1.97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也仅有10个。第二,投资分布集中,虽然对外投资在各大洲具有分布,但是规模都较小。第三,投资形式以合资为主,投资形式较为单一,中方投资占比小。

综合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探索期间,国内经济发展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宏观层面上,经济体制限制以及政府对外直接投资意识形式制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限制;企业层面上,企业实力缺乏资金,经营能力不足,而且内部金融体系不健全。

2.1.2 调整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开始全面推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东南沿海开发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实地考察,这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企业开始逐步壮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明确提出鼓励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对外投资,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0年,第十个五年规划中初次提出“走出去”战略,更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指出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政策的支持,对外开放程度扩大,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无论是从规模、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投资区域主要选择在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文化风俗差异不大的东南亚国家。

表2-1 1992-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

 

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亿美元)

1992年

40.00

1993年

44.00

1994年

20.00

1995年

20.00

1996年

21.41

1997年

27.24

1998年

28.18

1999年

23.77

2000年

22.39

据相关人员研究,此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动机在于获取海外市场,,再次是降低成本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个动机在于获取外部信息,通过对外投资,为我国培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人才。

 

图2-1 1992-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趋势图

2.1.3 发展壮大阶段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自由化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主题。为了促进有能力的我国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度表,并进一步放宽了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外汇管制,与其它国家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的投资互惠协议,保护我国企业境外商业活动和财产安全,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内部资本优势和外部良好环境。

表2-2 2001-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

年份

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亿美元)

2001年

70.92

2002年

27.00

2003年

28.50

2004年

55.30

2005年

122.60

2006年

176.30

2007年

265.10

这六年来,世界经济变得更加开放,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逐渐加深,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上升趋势也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各国对国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改变。

 

图2-2 2008 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注释:其他行业包括: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

2.1.4 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即 2008 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从触底开始逐渐回升,直到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的一个时间阶段。从 2009 年开始,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脚步放缓,并有动荡之态势。2011 年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减少了 370 亿美元。2009 年开始,跨国企业的不良资产清理和金融机构的紧缩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各国政府对外投资政策的刺激作用。

 

图2-3 2000-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以上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自2009年至2015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而2015年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逆势上扬,流出流量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