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情境教学下的课堂评估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在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的态度以及不同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1)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意思是在整节课中对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包括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终结阶段。此外,新课标也指出:“评价不仅要通过学生的作品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参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下面就对“全程式”评价从三个方面作一阐述:
初始阶段:也就是导入阶段学生的兴趣评价。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做出高度地评价,有利于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为本课做好铺垫。
如:《用绘画介绍自己》课上学生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勇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自己。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及时给与学生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加以肯定,可以很好的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课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在情境设计中,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得以发挥。
如:《想象与创意》一课中,学生把自己的书包设计成多啦A梦的模样,原因是学生羡慕它的百宝箱。还有的同学把书包设计成小船,原因是书是知识的海
洋,小船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学生这些丰富的想象力或有带有一定幻想的创造思维,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肯定,给学生以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终结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效果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绘画水平进行评价,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根据新课程标准,美术课课程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能用美术专业水准来评价学生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一定要考虑以下几点:
1.因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学生的态度认真就值得表扬,值得肯定。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21]。因此,评价要体现多元化,适应各种不同的个体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来学习美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点和闪光点,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2)“自评”与“他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新课标强调:“在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更应注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且首先是“生命体”。他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
评价,使课堂有了活跃性和层次性。在传统课堂中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喜欢立即给与对或错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会让其失去自信心,挫伤积极性。在课堂中创造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它能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清楚自己的优缺点。
他评与互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他凭与互评,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他评与互评往往比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更全面。课上课下学生相互接触的时间较多,了解程度也较高,更容易了解彼此的优缺点。但是在互评中也要注意。如:学生在相互评价时难免会参杂一些个人的情绪,在评价好朋友时,会放大其优点,隐去某些缺点;在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也有可能放大其缺点;又亦是怕得罪同学,不能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等。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他们以公平、严谨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参与评价,让他们意识到互评可以促使他们彼此的发展。
在他评与互评的平台上,要让学生坚持“优点说全,缺点抓准”的原则,优点说全,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同时,也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在加上缺点抓的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
(3) 教师合理运用“权威效应”对学生提出肯定的意见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是促进师生的情感碰撞的过程。一个好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让他们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所以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学生们进行点评。在点评中,教师要秉着公平、公正以及负责的态度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其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二、情境教学设计下的教学效果展示
在课堂中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确实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从导入阶段、发展阶段阶段以及生成阶段截取各个例子进行展示。
情境导入阶段效果展示
多媒体展示图画,再现情境
多媒体展示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它能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信息同步进行。在这里我以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中国古代雕塑巡礼》一课为例具体谈谈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
片段:同学们,我们曲阳有一个美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雕刻之乡。(学生积极回答)
师:雕刻同学们了解多少?
生: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进行作品展示,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
课堂中通过播放视频影音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感受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感性、更立体的帮助。
运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所得的效果归纳如下:
(1) 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将声音、图像、动画等融入课堂,有利于学习知识更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课的知识点学习。
(2) 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发展阶段情境效果展示
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音画交融》在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相通性”这一问题上,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此环节中,我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准备,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赏析互动,尝试探讨:
我利用《幻想曲》和《命运》两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线条的特质。课堂中将音乐与线条结合起来,使抽象化转为具体化。
接着播放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片段,引出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音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色彩亮丽、充满跳跃的、轻快响亮动感的节奏。
最后还是利用音乐欣赏《雪绒花》,用什么样的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这首乐曲。引领学生多角度感受和分析音乐与绘画交融的相通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情境所得教学效果: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比例有所增加。
3.生成阶段情境效果展示
分组教学,展示交流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面具》根据本课内容展开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合作,促进其共同发展。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设计:宣布自己是某一个部落的首领,部落将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部落成员都要参加,而且,每组都要带上自己设计的面具加以展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尝试)
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效果:
(1)学生随时可以进行交流创作的思想,取长补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境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中如何设计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项值得教师研究和考虑的主题。影响情境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设计情境要灵活变通,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或班级甚至是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样情境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或者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要随时进行调整。情境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点或者是实际生活等特点,满足他们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学习同样来源于生活,最后发展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设计情境要有针对性
设计情境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学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情境,都是为本课的目标而设定的,为了围绕本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情境教学只有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目标,才能发挥它的最优作用,才算是有效的。
如果设计情境流于形式,失去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那么情境将毫无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 设计情境要有始有终,忌“有头无尾”
就目前的情境教学而言,大多是把情境设置在导入部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中间部分不再重视情境的创设于是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有头无尾的做法,学生的兴趣不能被长久的吸引,不能持久的刺激学生的情感作用。
情境教学的创设要作用于整个课堂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创设情境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过程保持一个长久的兴趣,随着知识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活动。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创设多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持久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更高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
趣” [22]。所以情境创设关乎着整节课的质量。教师必须周密地制定情境教学计划,既要符合学生特点,又要全面准确反映情境教学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授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的发生。这无疑也是对教师自身
能力的一种挑战。
情境教学在设置的时候,是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的。所以作为教师要通
各种渠道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信息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的运用情境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情境相比传统的课堂而言,课堂效果确实有了不少
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相比以前更浓厚了,课堂质量也有所提高了。
虽然本文对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做了四个不同层次论述。包括情境导入阶段---情境认知阶段(发展阶段)——情境运用阶段(生成阶段)——情境评估阶段。证实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率,但是情境
教学只是一种比较平常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万能的。 在教学中情境教学创
设一定要有原则,有科学性,不能 “遍地开花”,要适可而止,起到一个 “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