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29 12:04:11

  第1章 前言

  随着学生学段的提升,数学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相关研究表明:“较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是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良,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2]]。”因此对于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对今后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帮助。

  1.1 研究背景

  个体人生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与适应,其中社会适应是任何一个个体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习适应则是其迈进社会前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部分关于学习适应的诠释,都是认为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学习方面的困难从而达到预先设定的较好的学习目标就叫做学习适应,也可以把它叫做学习适应能力。这样的能力重点体现在学生在进入不同学段时的表现。对于占据学科主导地位的数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学习方法科学,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才[2]。这就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的为什么上了中学后数学成绩就退步了?为什么中学数学不能像小学数学那样学了?这不经引起了我的思考,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从何而来?为何会有大批学生出现不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况呢?如何正视并解决有关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本文从数学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已有文献与部分专业量表,对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心理,思维,学习方法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情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目前初中生数学学习所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况。除此之外,本文还将从兴趣,教法学法,学习环境以及学生心理这四个方面分析解决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也为笔者此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学习适应性量表(ATT)[[3]]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肯本身的特点以及被试者本身的特点来制作的。大量的数据为文章中的分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据。文献研究法是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文献的精华部分加以自己的观点,对如何提高数学学习适应性进行分析。

  我国此类论文已经有很多,但大部分偏向于理论,而且以研究影响因素和如何改善学生心理居多,和实践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就是从最基本的初中数学教学以及初中生学习数学心理出发,结合该学段的学科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直接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不仅仅是对于学生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还包括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环境等对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笔者还在淮安的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在和在校教师的交流中,笔者掌握目前中学数学的教授情况。还在其中某一学校对其初一年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当下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为本文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由于本文的所有素材均来自实地考察,所以对于此后解决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以及作者自身以后的执教都很有帮助。

  1.4 已有的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适应性问题问题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大批教育者的关注。最初,国内外针对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并不多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波研究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热潮,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和研究作业。

  根据上海科学学院育儿基地徐浙宁和上海百岭中学郑妙晨的概括,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可以分为五类[[4]]:一是调查报告。此类研究为最基础最常见的类型,特点是直接真实的反映一个群体的适应性情况。二是比较研究,这类方法依照被试的相关性和独立性,还可以分为相关性研究和独立想研究。前者重在研究同一样本的学习适应性与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后者重在研究不同样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三是模型构建,这一类研究主要是针对“学习适应性”这一理论本身的探讨,研究其自身内涵以及与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四是验证性研究,此类研究往往在开始前已经具备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相关的理论模型或量表[[5]],通过一些实际的研究来检验这些模型与量表的可信度,效度等,以此来判断其价值所在。五是应用型研究。此类研究是在各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在时间上对学习适应性进行指导。目前国内上海地区的部分学校对此类工作有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这些研究虽然方法,初衷,对象,内容等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各自相应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不仅仅是数学这一门科目,这个问题是在所有学科广泛存在的。

  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因素的研究,例如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学生个人特质及学生同伴的特质等方面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孩子在进入青少年阶段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发生变化,伴随着心理发展不稳定,许多孩子出现了学习兴趣降低,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同时,孩子在交往上也存在于老师和同伴的疏离、情绪低落等现象。青少年要想较好的适应学校生活,需要和家长,老师以及同伴进行情感交流[5].这些研究与国内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好的互补,通过分析综合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学生适应性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2章 初中生数学学情分析

  2.1 从心理层面分析学情

  刚入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心理敏感期,这阶段的学生正在经历一个从童年的幼稚向青年的成熟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心理矛盾交错相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看问题不够全面,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学习态度。

  对于刚上初中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点,全新的学习环境,全新的教学内容,甚至是全新的身份,都使得他们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他们渴望新知识,渴望得到认同感,渴望自己还像小学一样能够获得夸奖与成就,这是作为一个青少年心理上的第一个跨步,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过渡阶段。

  当然这些都是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直接体现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两个心理就是定势心理和依赖心理。定势心理用习惯性思维方式来解决同类型问题显然是有利的,但如果解决不同的问题或者接受与原知识相关性较强的知识时,它易产生强烈的干扰,阻碍学习,成为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阻碍,是一种“负迁移”[[6]]。这种心理在数学上的表现非常明显,例如记公式,记类型,套公式,它使思维的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消极的心理作用,使得部分学生不适应中学数学书较为灵活的表现形式。

  依赖心理则是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的表现。因为习惯了小学教师的所谓“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进入中学后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直观形象过于依赖或对现有思维过度依赖。这样就会少了钻研精神,缺乏创造性。期望教师像小学一样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甚至有的学生希望老师直接给出一套所谓的规范解题法,而自己只需要保持“依葫芦画瓢”地习惯即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很容易是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惰性,习惯于听教师讲解,习惯于直接问答案,而不是独立的去思考钻研。

  2.2 从思维能力方面分析学情

  在思维能力方面,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还非常欠缺,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依然在他们身上难以改变,看待问题还很直观,并且在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技能技巧。

  在整个小学期间,数学学习是以最基础的概念,最基本的运算为主,例题考试之类的都十分直观,大多问题都来源于生活,能直接在生活中得以体现。某一类问题的解法也相对固定,因此就如上文所说,只需要记题型,“依葫芦画瓢”即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要求不高。于是,在初中生数学解题过程中,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普遍存在,学生的思维定势是由学生自身和教师等因素产生的,学生普遍受到了知识性,技能性和策略性三大定势思维的影响[[7]]。然而,进入初中后,数学的学习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出现了很多单纯的数学意义上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要求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会做,会算上面,而是有了灵活运用,变式活用等更高的要求。比如小学学习的代数仅仅需要计算,平面几何也仅仅是会画出三视图即可,然而到了初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除了考察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抽象能力。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甚至自暴自弃。

  2.3 从学习方法方面分析学情

  在学习方法方面,由小学到初中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学的学习方法主要以背诵为主,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学习方法都大同小异。而且小学教学一节课的内容非常少,基本上是以一个例题加上四道习题为主,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课后作业,比如预习,复习等要求也很低。然而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变化很大,对学习方法也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如果说小学的内容仅仅是理解和计算,那么到初中之后,学习内容就会转为重视理解,运用,以此形成知识系统。课堂内容量较之小学丰富了不少,并且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很强,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也要求学生能够灵活掌握之前学习的内容,做好复习巩固这一环节。此外,初中学习多讲究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个与小学学习方法差距极大。很多知识不再是老师按套路传授,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新的方法与思路。

  对于这样的变化,刚上初中的学生很难适应。若是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那么在初中学习上很有可能出现较大难关。尤其是数学学科,更需要学生能够及时改变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及时适应初中较高强度的数学学习模式。

  2.4 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学情

  在上初一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会比小学来说提高很多,而初中生成绩往往不能达到小学时近乎满分的水平。科目增加,内容也在相应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简单来说就是关注学生的分数,不关注学生的兴趣或是学习过程。这个和父母的态度大同小异。

  学生纷纷被“考试成绩”所约束,这是如今教育存在的巨大隐患。尤其是在刚进入初中,在“得数学者的天下”与中考的强大压力下,从学校到家长都非常注重数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被考试成绩所绑架,一味注重自己的成绩,忽视了学习的趣味所在。在相互攀比中产生了厌学等不好的情绪。这些心态极大的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此时学生就会面临着学业和交际两方面的压力,会对自己产生质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若老师和家长在这个时期不能及时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负担,使得自信心下降,成绩更加一落千丈。

  第3章 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研究方法

  为了直接反映在校初中生对于数学学习适应性所存在的问题,我选择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是在学习适应性量表(ATT)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编写的。问卷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期望,身心健康,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从这些方面来调查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状况。

  问卷对象

  淮安某中学初一年级十九个班全体学生,共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问卷见附录)

  调查过程及目的

  由于此次的调查范围较大,涉及到的学生人数较多,所以我选择了全校学生的公共时间,周三下午的班会课,并邀请初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和我一起发放问卷。通过先前对个别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初一年级整体状况及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制作了一份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问卷。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方法,人文学习环境以及身心健康五个方面,以便为初一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提供帮助。调查结果见3.2节。

  3.2 初中生数学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1、你对数学感兴趣吗?

A、感兴趣

B、一般般

C、不感兴趣

15%

60%

25%

  2、进入初中后,你觉得数学和小学相比?

A、轻松有趣

B、抽象,略困难

C、枯燥无味

20%

58%

22%

  3、你学习数学时的学习计划是?

A、有计划,灵活执行

B、无计划,按照老师要求

C、有计划,未执行

10%

46%

44%

  4、你对解决解决数学难题后的反应是?

A、做完了事

B、理清解题思路

C、思考题型特点日后借鉴

35%

42%

23%

  5、你会主动学习数学吗?

A、会

B、有时会

C、不会

24%

62%

14%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十分重要。面对数学这一门可以说十分枯燥的学科,依然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对它感兴趣,觉得它是一门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同样的,也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数学着实枯燥,完全不感兴趣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当然,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持有中立态度,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很容易被改变,到底最后会喜欢数学还是讨厌数学,这就看教师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自信心,也就有了坚持到底的毅力,同时还有了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决心,这时候才能够主动学习与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下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8]]。

  因此,不论是结合调查结果还是书面理论,我们都可以知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适应性的首要任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和家长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态度。

 1/3    1 2 3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