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会计类
浅析会计失真对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发布日期:2020-10-27 15:17:29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小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的失真的问题,既影响企业的管理,又会导致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比如造成潜在投资者无法做出积极的投资安排,税收部门难以正确征税,不利于国家宏观分析决策等。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出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我国是一个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真正支柱并不是那些占有资源、行政垄断性的央企,而是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然而,我国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状况不容乐观,其会计信息真实性较低,并且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会计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本文通过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小企业发展的进行研究,从而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水平,防范会计失真的发生;利于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我国小企业经济环境中创造出更好的平台。

1.2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概念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财会界乃至整个经济界一直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研究,先后提出了多种观点。

顾晓安(2001)在《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论文中界定了会计信息失真,认为失真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失去真实性,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而信息差错则具体要看差错有没有超过重要性水平,凡是超过的刁能算作信息、失真,即:失真信息=虚假信息+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错误认定则不一定是失真。吴联生(2003)认为,目前之所以没有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与治理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将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从而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予以治理。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并分别从会计域秩序、信息不对称和人类有限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机理。所以,从具休治理思路上看,三类不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有着显著差异。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治理首先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要准确及时地把握会计域秩序,在此基础上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已有存在于所有人头脑中的会计知识以及创新的知识,对会计域秩序进行准确地表达。而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治理关键在于设计一个合理的责任合约安排,使会计规则执行人的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超过由其带来的收益,从而改变理性的会计规贝lJ执行人的行为决策。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强会计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会计工作中的核查与验证工作。林钟高(1999)等在其课题报告《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认为,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成因是国有企业的各产权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这种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时有可能行为化;长期形成的激励方法与约束的非对称及会计活动的低效率;同时没有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主体和完全法制约束下的政府权力格局,使政企分开处于分而不离或虽分未开的“隐蔽”状态,以致使企业的价值判断行为和利益不得不经常被动调整。针对会计造假问题,林钟高提出治理对策主要是明晰产权.扩一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提高监督效率。阎达五、李勇(2002)在《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一兼论“有限理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运用》一文中认为,由于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蒋义宏、李东平(2002)等人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高估盈利预测是以获得更多募集资金或规避证监会处罚为出发点的,而中国亏损上市公司会通过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来逃避可能的特别处理,他认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与股权高度相关,并且随着股权的集中,内部人控制呈现增大的趋势。即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在公司所占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就越强,会计信息容易失真。

1.3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主要内容等。。第二部分, 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失真加以界定,并区分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加以阐述。第三部分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对小企业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制度、监督机制、会计人员、企业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了造成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第五部分,通过上述分析,针对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存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本文认为应分别从制度建设、监督改革、年检审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等几个方面综合治理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第二章 会计信息失真相关理论

2.1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概念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是建立在从业人能的素质和能力之上的,也就是说客观的会计信息依赖于主观的人,并且与会计准则相关联。所以,会计信息是动态的,它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不断的发展变化。

2.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对于这些情况会计信息必须完全呈现。但是事实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并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便存在绝对真实,那样的会计信息也不一定符合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它的特征是不扭曲的翻译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即可,现实中经济主体的真实性大多数都是“相对真实”,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在现实中,绝对真实不可能存在,也没必要。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现实中的会计信息具有“合法性”,因此“相对真实”也叫做“合法性真实”。

2.3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与特征

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对会计信息真实而言的,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广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包括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区别在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如果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并且依据的是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过程,但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而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偏离,就是属于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如果会计信息的失真是由于依据虚假的原始凭证或进行违规会计处理,这种失真则属于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一种则是故意的、有预谋的会计造假。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调整。

2.4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会计信息失真根据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由于会计制度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会计制度、会计技术存在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客观的反映所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处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相应会计处理不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事项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会计事项根本上来说缺乏客观性,由于会计事项反映的会计信息难免存在失真的可能;

会计人员失职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企业会计人员隶属于企业,会计人员的权力在企业经营者之下,由于这种关系而导致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章 会计信息失真对小企业的影响

3.1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并不是凭空产生,一般来说都是比对上年财政收支,通过分析得出下一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然而,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国家的财务规划以及投资规划,对于政府和国家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经济灾难,很可能把判断错误当成我正确的判断,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会计信息失真损害公众利益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是否决定对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给投资者造成了损失。特别是对于在证券市场上市或者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小企业来说,投资者群体范围更广,损害的可能是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如此,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通过非法手段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等,还损害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利益。

3.3会计信息失真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会计人员参与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也是违反会计人员道德规范的行为,损害会计人员的名誉和信用,损害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使经济实体对会计人员丧失信心,社会诚信危机将会孕育而生。这种不信任将导致企业经济危机的扩大化,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贬值,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行。

3.4会计信息失真滋生和助长社会腐败现象

会计信息失真势必造成管理人员的腐败、贿赂以及贪污等行为。账实不清,账账不符,收入不报,成本不真,贪官便可从中抽取利润,滋生和助长了社会腐败现象。

 

第四章 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4.1相关制度不健全

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起到规范和约束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会计工作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尤其是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进行投资和重大决策。但是,因为剩余选择权等特征,会计信息也会变为企业管理者虚报造假的工具,使得信息不真实。代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从而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也相应产生,操纵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来制造假象,产生自己想要得到的预期效果,如费用确认推迟,再或者收入确认提前;而在会计运用中,会计人员的主观性较强,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为标准,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出正确的会计信息确认,这样才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随之而来,也会使会计信息制造者拥有造假的可能性,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都存有一定的空间性,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下了可能性。

4.2监督机制不够

4.2.1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打击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保障。但是,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给贪污腐败之人造成有机可乘。我国在监督标准和管理上没有效结合起来,不能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没有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就会导致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4.2.2社会监督体制不完善

社会会计监管目前主要依靠“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但是,实际上做到真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是建立在被审计企业的基础上的。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收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来源,可以说,薪酬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为了会计事务所的生存,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就要按照被审计单位的要求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就可能不真实、不客观,会计信息不真实也就一定会发生。

4.3 注册会计师审计公正性的缺失

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我国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的主题,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本身具有独立性、公正性及较高业务水平。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的方式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验证,并以审计报告的方式披露出来,可以让所有使用会计信息者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注册会计师的这种作用也是被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了的。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趋向激烈,委托-代理关系的逐步根深蒂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注册会计师这个原本应作为理性人身份的人,为了提高服务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效益,在程序的执行中经常是草草了事,得过且过,甚至暗箱操作,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有的注册会计师甚至会顶风作案,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笔者的调查中,部分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也承认了存在同注册会计师进行“讨论”后才进行年审报告的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自己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并且使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这个群体丧失了信任度,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没有发挥出“经济警察”应有的监督作用。

4.4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

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大多在领导或上司面前不敢坚持原则。有的会计人员与领导人合谋欺骗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小集团谋求利益。由于小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为私人企业,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和其职务的升迁都操控在企业领导的手里。会计人员往往在具体的会计操作中,为了自己或者是某个小团体的利益,给出错误的信息,让企业,股东带来沉重的代价。

4.5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会计机构、会计执业人员由于《会计法》而拥有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权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到单位负责人的控制,会计人员收入情况和职位高低都是所服务单位控制的,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功能,由于会计人员也是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大,并不客观,不能最大效果的发挥监管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也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和执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否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完善,最终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其对于小企业来说,内部控制还是小企业的新生事物,最终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导致会计程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