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经济学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关系研究——基于余额宝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实证分析
发布日期:2024-08-05 10:31:47

3.2.5回归结果

利用软件继续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

表9 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值

标准误差

T统计量

相伴概率

C

-3.742082

0.806959

-4.637262

0.0000

SH

-0.801443

0.010314

77.70548

0.0000

0.829087

因变量均值

3.413129

调整后

0.826032

因变量标准差

0.793496

标准差

0.698805

赤池信息准则

2.128490

残差平方和

130.8720

施瓦茨准则

2.155145

对数似然函数值

-285.3461

奎因准则

2.139193

F统计量

78.84050

D.W值

0.045231

F值相伴概率

0.000000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0.829087,调整后=0.826032,表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二者之间相关性较高,二者存在负相关性。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及分析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SHIBOR是余额宝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由于二者回归分析结果中=0.826032,表明SHIBOR与余额宝之间解释程度很高,可以得出按周计算的SHIBOR和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存在长期相关性,且由于相关系数约为-0.801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在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余额宝和SHIBOR自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的利率数据,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发展的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基于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及SHIBOR一周的利率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的结论,其中的原因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如政策的变化、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率的提升、社会大众的心理导向等。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代表着金融行业的巨大进步,除了类似淘宝、京东等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等理财产品的出现对传统商业模式尤其是传统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同时,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超乎常理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对于其刚刚推出时较高的收益率抱有怀疑的态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于普通银行业的收益率也慢慢下降,人们渐渐理智的认识到持续高收益的不现实和风险性,于是传统银行业的理财、存款业务的安全性、抗压性等优点又重新被大众所认识,于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抗衡又共同发展的关系。

4.2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建议

(一)站稳优势地位,努力开发创新

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二次引用“互联网金融”,并表示其为“黑马”,要求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xlii]]。总理希望互联网金融做草根金融,展示自己的优势,发挥资金的作用,在解决融资小型和微型企业,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希望网上银行可以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该将注意力从早期的吸引眼球和招揽客户转移至对自身体系的完善、发展战略的研究上,例如对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变,一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通过过高的收益率去吸引客户,随后带来的后果是自身盈利很少,甚至是负数,从而难以支撑公司的运营,导致不得不下调收益率,那么便很容易失去已有的客户群,原有的竞争优势也随之消失,并可能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后果。所以企业自身从建立初期就该对未来的发展有完善的评估分析,例如经营的风险、是否能够收回成本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完成早期目标之后,应多在改革转型中进行研究,和其他企业或者传统金融行业争取合作交流,或将目标市场转移到更广阔的方向而不是停留于小微客户群,从而在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的状态下站稳脚跟。

(二)加强监督监管,打击违法违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对人们的生活便利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很多问题,一些不法商家甚至打着互联网金融的非法基金名称的旗帜下。例如P2 P上运行,事件,E租金宝筹款活动,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带给消费者的广大的损失,让大家也认识到了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的弊端,使一些消费者转移投资阵地,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提高质量”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建议中第三节中提到的效益型发展道路中具体的在新系统建设的发展表现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是第一个互联网金融被写入到中央的五年计划。目前,金融监管依据与地理,体制和网上银行打破了界限,传统意义上的跨区域,跨时间,业务,相互渗透,综合性强的特点,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发挥作用。鉴于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做做监管护航的工作:(1)严格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检查。我们要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社会上良好的信誉,所要承担的金融风险和高品质的机构和企业的损失给予优惠政策的能力。相反,缺乏企业和个人的信誉,应加强的限制,监督和控制。 (2)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技术门槛。目前,一些企业或个人,还有就是互联网技术的无实力,对金融知识根本不明白,对建立P2P的平台。所谓的“P2P”平台仅仅是一个民间融资的外壳,其业务模型的行为和技术特点和互联网金融关系不大。而且这些平台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将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坏的影响。(3)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必须清除的行非法和合法创新的划分,对穿着“网上银行”,“创新”的外衣,并从事大规模欺诈和非法集资行为,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并进行打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是防止一刀切的政策。要真正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利于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有效监督,对业务开展有更加完善的管理,避免陷入市场的混乱。(4)互联网金融信贷体系的完善。数据显示,中国有潜力的消费信贷的用户约8亿。然而,在这8亿人,只有3亿人有信贷数据,没有信用记录多达5亿人次的纪录。这种情况下,很显然,这样的信贷情况本无法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需要。各国政府也应鼓励改善当地信用服务平台,倡导对更多的城市信用体系加强建设,以提高公众的信用意识,营造更加健康、完善的金融环境,使得守信者得到更多便利,失信者加以监管。

(三)关注行业动态,谋求创新发展

随着阿里金融旗下支付宝、余额宝,腾讯微信理财通等产品的发展迅速和盈利巨大,许多小微金融的互联网企业感受到的发展前景,所以他们必须开展自己的理财产品,大多是沿着大企业发展模式的步伐,但是所取得的收益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便存在着只知道按照旧模式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共性问题,然而旧模式却往往缺少竞争优势。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我们建议,鼓励遵守法律和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规定,并更好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投资、融资需求。这意味着今后的企业想要发展互联网金融,必须要在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创新。旧模式在被大众了解、接受了一定时间之后,逐渐会失去新鲜感,所以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在诸多企业中站稳脚跟的法宝。

4.3传统银行业相关政策建议

(一)提高自身收益,吸引更多客户

由于市场上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尤其是发展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推出,类似传统银行业存款理财等产品较低的收益率便成了大众心中的头号劣势。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为了保证自身收益,不愿降低手续费和服务费,更加容易流失客户;同时部分中小股份制银行通过降低手续费等方法吸引客户,使得自身收益减少,更难抗击风险。而互联网金融因为全程交易简单方便,且大多是在虚拟平台完成,所以中间费用甚少,客户赚取利益便更多,所以银行业应从增加金融产品收益率着手,可转化其投资方式,开拓新的盈利渠道,使得客户在收益率增高的情况下,顾念银行稳定、风险较小的优势而选择通过银行来理财。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到,银行业要依靠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对于改善业务模式,创新投资方式,提高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性。

(二)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占比较少的现象,这严重的阻碍了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并且加深了中国银行“大而不倒”的现象。相比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理财行业,发展多元化,集成化,往往一个成熟且受大众欢迎的产品是通过多个小型企业的理念合并形成的,相对来说产品设计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所以银行应从优化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完善公司治理,弱化政府作为隐性贷款人的现象,具体包括:(1)股权多样化,打破“一股独大”的现象,鼓励法人相互持股,适当引入机构投资者,使股权适度分散化,加大流通股的数量。(2)加强董事会建设,改善独立董事和监事制度。将董事会的调解监管作用加以放大,有效的控制风险[[xliii]]。

(三)改善资本充足率,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的行业应该追求更高的收入和规模扩张,改变管理的老路,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改变以往追求经济的有限资金,该部门特定信息相关的银行中国,大力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加快集约化发展银行,综合开发的实施。首先,银行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的额外银行资本渠道,可以发行次级债券,优先股和其他两名权益工具,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它可以通过减少财产保险所造成的不良资产损失,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必须要注意中国现在正在从单一的银行向全能的银行转变阶段,所以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风险的防范。第二,加强信贷管理,以满足巴塞尔协议III对信贷管理的要求,银行应该对信贷风险和资本收益占用进行全方位的清洗,以加强银行的内部制衡机制,加快实施内部评级和信用管理制度。最后,应正确的处理好提高资本监管和促进经济的关系。监管过度会影响银行的运作效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银行业应该在巴塞尔Ⅲ实施的过渡期保持合理的信贷水平,优化信贷结构,从而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从而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银行可以通过提高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打破陈旧的利率管制体系,同时提前制定好多种应对策略,通过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来重新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且在利率收缩的情况下,银行业可以改进其中间业务,通过中介业务的拓展,增加利润空间,加大创新的力度,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

5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通过余额宝和SHIBOR进行实证研究 ,能够代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产品还很多,今后可以通过别的产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由于产品发展模式的不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否不同。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本文仅选取2014年6月1日之2015年6月30日的数据进行研究,今后可以分段选取数据,研究互联网金融不同发展时段的数据,从而更加详细地分析其发展历程。在实证方面,由于笔者学术水平的局限性,本文的实证仅仅是初步性的探索,无法利用技术水平较高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学习其他计量软件的应用,通过增加研究变量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地分析。

  [1] 余额增值服务:即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购买了一款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名为【余额宝】的货币基金(曾名为增利宝货币基金),可以随时转入、转出或消费。    

参考文献:

[[i]] 孙庆蓉.后余额宝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博弈[J].金融经济,2014,(2):46-47

[[ii]] 张晖.互联网金融对传6统金融模式的影响[J].金融电子化,2015,(7):46-48

[[iii]] 刘红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的研究——以余额宝为例[J].北方经贸,2015,(12):109-110

[[iv]] 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v]] 吕建志.互联网金融研究——以阿里巴巴金融业务为例[D].广西大学,2014.

[[vi]] 邱明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以阿里金融为例[D].河南大学,2014.

[[vii]] 祁淑宇.余额宝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viii]] 辛晨.互联网金融下的传统金融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0):38-42

[[ix]] 徐徐.基于余额宝的互联网基金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4,(11):28-33

[[x]] 缪灿莹.论余额宝的挑战与银行业的反击[J].江苏商论,2014,(10):55-57

[[xi]] 孙庆蓉. 后余额宝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博弈[J].金融经济,2014,(2):46-47

[[xii]] 张金林.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5,(12):8-11

[[xiii]] 吴莉丽.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传统银行业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5,(1):157-158

[[xiv]] 唐蕾.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3.

[[xv]] 亢海红.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xvi]] 董雪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的互补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4,(6):45-46

[[xvii]] 许韶辉.金融子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我国银、证、保等行业CoVaR模型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xviii]] 李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证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

[[xix]] 郭娜.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发展研究——基于Logisitic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14,(9):8-13

[[xx]] 张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 16 家上市银行的数据[D].重庆大学,2014.

[[xxi]] 孔维薇. 我国电子银行发展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xxii]] 王明.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基于scp分析框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xxiii]] 胡娅妮.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D].南昌大学,2014.

[[xxiv]] 傅婕. 消费者互联网理财产品釆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以余额宝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4.

[[xxv]] 郝可贵. 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发展实证探究——以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兰州大学,2014.

[[xxvi]] Ziqi Liao.Internet-based e-shopp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An empirical study[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299-306.

[[xxvii]] Cynthia L. Corritore,.On-line trust:concepts,evolving themes,a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3,58(6):737-758.

[[xxviii]] PaulA.Pavlou.Building Effectinve Online Marketpalces with Institution-Based Trust[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2004,15(1):37-59.

[[xxix]] A.F.Salam.Trust in E-commer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2):73-77.

[[xxx]] Cindy Claycomb.Predicting the level of B2B e-commerc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34):221-234.

[[xxxi]] P.Subsor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et Banking Security in Thailand: A Customer Perspective[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2,(32):260-272.

[[xxxii]] Bahar Sahli.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as the Innovative Distribution Channel and Turkey Example[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343-352

[[xxxiii]] Mohd Noor Azil Ali Khan. Bank Officers’ Views of 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ng in Malaysia[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75-84

[[xxxiv]] Ovidiu Stoica. The impact of internet bank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Romanian banks: DEA and PCA approach[J].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0):610-622

[[xxxv]] K.Batu Tunay.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et Banking and Bank Performance:The Case of Europe[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363-368

[[xxxvi]] Wenbiao L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of the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2,(17):573-579

[[xxxvii]] Gianni Fenu. An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Tendencies in Mobile Banking Apps[J]. Computer Science,2015,(56):26-33

[[xxxviii]] 朱小霜.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究[D].郑州大学,2015.

[[xxxix]] 张慕天.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兰州大学,2012.

[[xl]] 彭少纹.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114-115

[[xli]] 韩国红. 余额宝收益率与 Shibor 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特别关注,2016,(1):7-11

[[xlii]] 人民网 .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2016年4月10日访问

 3/3     1 2 3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