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经管论文论文 > 经济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发布日期:2024-11-03 23:55:47

  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1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一般来说有:(1)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较为单一,只提供储蓄的功能;(2)作为支持农业发展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资金来源单一,业务收缩,支农能力较低。(3)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虽然将其分支机构纷纷延伸至农村,但是考虑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的有效配置,这些银行还是更多的选择将其资金投向非农产业和地区。(4)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但是却并未担当起重任。

  3.1.2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的建设。但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削弱。其主要表现在:各大商业银行逐渐提高了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力度,同时减少了对农业资金的投放。农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时候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危机问题,因此在农村融资的信誉环节比较薄弱。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农村贷款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使得贷款在使用和归还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2)农户自由资金积累不足,出现问题时较难有还款保障;(3)大多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信用意识较为淡薄,逃债、躲债现象在所难免。

  3.1.3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比较严重

  虽然金融市场的服务日益多样化,但是相对城市来说,农村金融的服务还是比较少的。长期以来,其他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地区很难看到,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仅限于简单的储蓄、信贷和汇款。另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更加缺乏灵活性。

  3.1.4民间金融活跃发展

  农村地区的经济在1978年后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和个人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日增大,正规机构提供的资金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民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开始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相对正规金融来说,民间融资中具有很强的“人合性”,“融资交易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以及方式灵活”等特点表现的异常突出。民间融资通过增强经济运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资金供给不足的难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缓解。但是民间金融有其根本的劣势,利息偏高,金融风险较难控制都是必须克服的问题。

  3.2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

  3.2.1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性

  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政策调整,作为政策金融组织的农业发展银行“有头无脚”,业务单一,并不面向一般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业银行的商业化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整顿,再加之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限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正规金融机构。

  3.2.2农村金融供给非农趋向性

  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表现出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农村市场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渠道转移到城市。由于我国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且转存人民银行利率过高,使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主渠道。2003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 8984 亿元,占同期城镇储蓄的 8.6%,按70%来自县及县域以下计算,仅从这一渠道流失资金达6000多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对大幅度裁减,保留下来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外流。再加之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差,改革落后,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央行允许其贷款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基础上可以浮动50-100%,农户贷款对比城市居民要多付一倍的利息。因此信贷资金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越来越明显。

  3.2.3农村金融融资体系滞后性

  由于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现在金融服务品种和业务种类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农业企业几乎很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方式来筹集资金,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也无法进行,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信托、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极大地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很难满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2.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不强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一些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有关“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认为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投资上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繁荣的经济也通过国民所得的提高和经济活动者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刺激金融业的扩展。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主要体现在政策性银行功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功能缺位,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的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逐年增加。再加之农村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3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由2010年的5919元提高到2012年的7916.6元,年均增长15.7%。各项收入都在稳步增长。但是其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图3.1 2010-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4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3.4.1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从1986年以来,国家财政支农占总支出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都会受到其经济实力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一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高。

  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滞后。一方面由于对科技投入的缺失,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无法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

  3.4.2农产品价格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的变动轨迹基本一致。农产品的价格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的价格明显偏低。这其中,当然有国家无力对农业进行补贴带来的影响,但中国农民的弱势地位更是直接影响了他们进行价格谈判的可能性和力度。由于农民自我组织的缺乏和规模的狭小,致使农民的弱势地位迟迟不能改变。可见, 价格因素是受其背后的制度因素制约的。

  3.4.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向总量供求平衡,且部分农产品出现过剩,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了农产价格低迷。从而,使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尽管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的格局仍未改变,使得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4.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前文的文献综述中,经过一系列整合,我们发现大量的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已经进行了详实的不同程度的探讨及研究,论证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分析和阐述。这些不同的角度甚至具有冲突性,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这是部分学者对两者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归纳与之相反,部分学者则认为两者关系为负相关,前者的发展对后者并没有太大益处。对于这些讨论,我们不能单纯的去否定谁,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通过分析和验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做一个更精确、全面、客观的反映。借此来为后文中针对性政策建议的提出,加以科学合理的经验支撑。

  4.1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资本要素的影响

  农村资本投资是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直接推动力,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刘易斯认为,农村资本的形成,农业的生产需要信贷给予满足。托达罗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采用加大资金投入的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的研究显示,在促进农业投资形成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信贷体系的效率是低下的。李英民、姜作培等人认为,建立高效合理的农村投融资结构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1]。张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资本投资形成方面缺乏效率,从而影响了其刺激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2]。

  4.2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影响

  劳动力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至生产力较高的非农部门时,农民收入的增长将加快。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能够促进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农村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调节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把资金投向投资效益好的产业部门,从而扩大产品生产和带动劳动就业。通过对资本的导向作用,农村金融将产业部门引向适应市场的方向发展,促进产业水平的提高,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对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民在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从而加快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因此,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资本、劳动力因素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影响农村资本投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4.3农村金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等。而这些因素均与金融因素息息相关,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都需要农村金融发挥作用。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金融通配置的中介,对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下文将根据实证结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

  4.3.1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充足与否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有着直接影响。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使农村金融的贷款规模不够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充足,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有效地发挥支农作用,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3.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资金外流源于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大量资金被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部门,它将降低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这直接减少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使农村资金更加紧缺,农民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更难得到满足,农民收入很难提高。

  4.3.3农村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建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信贷需求也与日俱增。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缺乏创新,大部分业务仍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许多合理的信贷需求无法被满足。农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仍在城市,涉农贷款品种很少。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产品种类较少,仍是以存款业务为主。作为支农主力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不能及时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业务仍然是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为主。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4.3.4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偏高

  农户贷款由于数量多、额度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原因,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成本和贷款风险,加之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给农户贷款。由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回收期长、风险大,农业贷款的成本较高、利润相对较低,金融机构更偏向将资金用于城市工业部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导致停产或倒闭。另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主力,呈垄断经营的局势,贷款利率往往上浮较高。农民在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经常借助于高利贷,使资金成本更加高昂。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发展农村经济的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将是空谈。

  4.3.5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虽有好转,但仍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而目前我国农村担保机构的数量很少且规模较小、担保机制不健全,其与农村金融机构很少有担保业务关系,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作用不大。第二,农村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较差。部分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观念缺乏,法律观念淡薄,诚信度低,逃贷、赖贷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有关农村金融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法不够严格,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三,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较高,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涉足农村市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打击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偏好于将农村资金投往城市和非农部门,造成农村资金外流,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可见,上述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农村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加快增长的步伐。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完善自身功能,充分地发挥支农作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3     1 2 3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