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论文 > 社会学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探讨— 基于昆明市H村服务—学习实践
发布日期:2024-09-10 15:04:45

  三、 服务—学习实践反思与介入设想

  (一)服务—学习实践介绍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强调通过计划性的服务及结构化的反思,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以便更好的回应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健发展。2014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H村开展了服务学习。H村作为服务—学习的重要地点,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开展实践的场所。在我们进入H村之前,我校的老师和同学已经几次进入H村进行服务学习,与村民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感情,为我们开展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服务-学习目标由教师、学生和社区共同参与商讨决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由加入老年人服务组、花灯演员组、花灯观众组和村务小组四个小组。学生在服务-学习中拥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可以直接和H村社区联络人员对接,整个建立关系-需求评估-服务计划-具体实施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督导随行观察记录并且事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方向性的指导。

  花灯演员组选择以花灯演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对花灯演员的访谈,对花灯和花灯人进行了口述史记录,回顾了H村戏班的历史人物故事,并制作成音频、视频,将花灯演员的台前幕后呈现出来,让那些因为年代久远和拗口的方言而被忽视的文化有了新的生机。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花灯队缺乏租金难以继续在宏仁寺表演之后,同学们本学期发起了众筹项目,在筹集资金的同时也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H村,了解H村的花灯大戏。笔者参与的就是这部分的服务活动,主要工作是撰写口述史。与花灯演员在相对应的是花灯观众组,他们以花灯观众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台下听花灯的老人的访谈、家访等,了解花灯之于老一辈的意义,以及当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对于花灯的态度从最初的不愿听、听不懂,到最后明白花灯传达的通俗易懂的人生道理,喜欢上花灯。这也让同学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后期我们继续到村子里为花灯戏班进行宣传,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这是笔者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作用,重新审视农村本土的实践契机,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村务小组及老人组也同样开展了服务。村务组通过对老中青三代村小组工作人员的多次访谈,深刻反思了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村庄治理思维,思考历经沧桑的村庄如何能够应对快速的社会变迁,并找到合适的治理模式,如何能够规避二度伤害,实现社区重建。老人服务组开展了多次活动,如防盗防骗、健康养生、体操等,这些新的活动尝试也受到一部分老人的欢迎,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除上述笔者参加的服务外,在2013年(也就是拆迁风波刚过的下一年),为缓解小村紧张气氛、抚慰小村村民,向荣老师以“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追本活动”,试图复苏村民的共同记忆,从而重建小村的情感联结。比如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老人们对年轻时大家一起制作麻脆角、刺绣等场景大都念念不忘,有着共同的记忆。所以,就在小村重现了当初大家一起制作麻脆角的欢乐场景,唤起了老人们的共同回忆,许多老人都在过程中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服务—学习活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将社区教育、研究和社区服务有效结合,既服务于社会,又培养了具有社会问题分析能力。基层同理心,行动力及社会愿景的公益人才。

  [1] 逯惠艳 《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农民文化需求为视角》【J】 行政与法 2012(01)

  [2] 赖晓飞 胡荣 《论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于GGSS2005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思考》【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社科理论2008(12)

  [3]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t20150120_4386891.shtml

  [4] 城镇化不是消灭村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孙宝贵.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信息网

  2014-03-17,http://www.risn.org.cn/News/Showinfo.aspx?Guid=497cc6f6-374a-4172-82e6-635287b83806

  [5] 逯惠艳 《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农民文化需求为视角》【J】 行政与法 2012(01)

  [6] 王扬铭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 党史文苑 学术版 2007(09)

  [7] 徐碧英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以四川地区为例》【J】 黑龙江史志 2008(16)

  [8] 张桂芳 《试论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 兰州学刊 2004(05)

  [9] 李韵.让农民做新农村文化的主角【N】 海南共青团 2006

  [10] 蔡良志、张华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中共四川省党委学报 2011(04)

  [11] 张玉 《深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水平》【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9)

  [12] 蔡小菊、朱倩 《浅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內源式发展》【J】 大众文艺 2009

  [13] 潘黎媛、吴仲会 《基于內源型发展理论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2,23(3)

  [14]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2009

  [15] 吴理财 《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 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41页

  [16] 张桂芳 《试论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 《兰州学刊》 2004-05

  [17] 处境化经验:是强调农村社区文化与该社区特定的物质条件和生产方式向统一,是该地区生活经验的表征,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

  [18] 吴理财 《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 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41页

  [19] 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农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 《天府新论》 2005-04

  [20] 王少峰 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 [C] 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6—117.

  [21]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50.

  [22] 何兰萍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第44卷第2期

  [23] 曹荣湘 《导读: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问题——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A】 曹荣湘 薛晓源 《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4] 朱伟钰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J】 社会科学 2005(6)

  [2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內源发展战略》【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卢晓衡等译 1988

  [26] 折晓叶、陈婴婴 《社区的历程——‘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7] 欧阳芸、朱红文、廖正涛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 兰州学刊 2005-02

  [28] 盛晓明 《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 哲学研究 2002-02

  [29] 重建失落的家园[EB/OL].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3-31/134524206496_2.shtml.

  [30] 朱丙祥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村庄变迁:兼论村庄的本性及其意义》【J】 社会学评论 2013(02)

  [31] 朱晓阳.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2] 明恩溥编 陈午晴、唐军译 中国乡村生活【M】 中华书局 北京 2006

  [33] 花灯戏 中国文化网 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yc/2006-11/20/content_89364_3.htm

  [34] 朱晓阳 《乡愁在当下,空间不可逆——昆明城区改造运动中的宏仁村》http://blog.sina.com.cn/zhuxu3443

  (二)关于H村服务—学习实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反思

  在H村的服务—学习实践中,笔者参与的是关于文化方面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深感自己做的不足,也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文化建设有了更深的反思和思考。

  1、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实现长短结合和“四跨”的多方联动

  高校的服务—学习教育,可能更多的是侧重学习和培养人才;所以,常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以学期为期限来进行实践。笔者也是因为课程需要才能接触H村,并开展了为时13周的实践。在这13周中,笔者真正进入H村是在第6周,也就说说我们仅仅开展了6次活动。在活动中,笔者最大的感触是服务时间太短,还没建立专业关系就已经结束了。所以笔者反思,这种铁打的H村,流水的社工,是否成效欠佳,已经变成了对小村的打扰。试问,当我们的短短几次的服务学习结束之后,再没有人组织活动邀请村民参加,那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社工跟普通的志愿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为了确保服务的持续性和专业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小村能真正从中获益。作为课程的服务—学习活动应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相关的长期服务项目相结合。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介入,在H村制定长期和完整的服务计划,以长期服务项目为主导,短期课程实践为补充,实现长短结合。

  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综融学科,重视社会工作者的多才能发展。但是即使是一位成功的高级社会工作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服务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非本专业知识不足的掣肘,尤其是在复杂的、大型的社会社区服务中,所以需要联结相关资源,进行跨专业、跨组织的多方联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战略性工程,需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研究中,应该鼓励交叉研究,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应用价值。比如,村民自己规划的《H村改造方案》,就是在朱晓阳教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的;再如,现在云创项目,做的村容村貌复原和村庄地图就是与美术艺术生一起合作进行的。在我们服务—学习实践中,常涉及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例如,老人组做的普法宣传,如果能得到法学专业的老师指导可能会更好。又如,发展性社会工作注重社会投资和物质福祉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的帮助和指导,可能会事半功倍。在H村社区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纷繁复杂,社会工作者要做好中间桥梁,链接多方资源,鼓励多放参与,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组织、跨部门的多方联动,集结最广泛力量协助社区文化发展。

  2、 注重对农村社区文化的“处境化理解”

  “处境化理解”是指一种内部的视界,简单地说,就是采用主位视角,研究者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立场去看问题。强调从文化持有者内部视界看问题而不是把研究观念强加到当地人的身上,单从研究者的视角来对当地的文化现象做出解释和评判。在研究农村社区文化时,只有站在该社区人民的角度、立场去看待他们的文化,才能发现该社区文化时符合当地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的。也只有从从这个角度才能得出:其实每一种文化不分高低、落后与先进,它之所以存在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而且这个存在理由也只局限于这个特定的社区范围,它是由这个社区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1]

  所以,在研究H村社区文化时,更应该注重处境化理解,把研究纳入社区整体进行思考,把研究者与社区关联起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去认知农村社区文化,正确理解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建设符合农村社区特征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社区文化。

  3、 采用发展性社会工作和助人自助理念,促进H村社区文化的內源式发展

  发展性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种新取向。这种实践取向根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实际产生于20世纪中期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实践。[2]总体来说,发展性社会工作实际上是发展性社会政策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延伸。[3]采用发展的观点,把社会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拓展了社会工作更多的现实意义。发展性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的特征:一,发展性社会工作把投资策略引入专业实践当中,不仅看重案主的优势和增权的重要性,也强调社会投资;二,发展性社会工作更强调“社区为本”,以社区作为实践介入的单位;三,发展性社会工作看重参与性,强调案主参与和自决;四,发展性社会工作具有国际意识,不同国家的创新被经常而审慎地加以调整以适合其他国家的实践需要;五,发展性社会工作委身于权利为本的取向和如社会正义等更广泛的社会目标。[4]

  发展性社会工作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新农村建设充实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但发展性社会工作正处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这种对经济进步的不断强调很有可能混淆社会进步的真正涵义,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投入与产出,导致对环境、文化的削弱。所以,发展性社会工作应该采取发展性理念,从经济起但要以社会(社区)的全面发展结束。

  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理念对H村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强调注重案主的能力建设,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案主的长足发展。社工机构和社工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的外来力量终会撤离,所以应注重对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培养社区文化自组织和文化领袖,发挥村民主体性,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实现农村社区文化的內源式发展。

  (1)培育社区文化自组织[5]、社区文化领袖和文化精英

  费孝通认为,“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所特具的一种人物,他们没有政权但有势力。”H村的老村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也正和这些人物有关,即通常讲的乡绅。如今的H村,仍然存在传统的乡绅,他们关心村子的发展,对村子公共事务有自己的看法,是村子的智囊团,在村民中间享有威信和分量,有很大的号召力。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往往就需要得到他们的协助,发挥他们的作用,培育引领社区文化的领军人。

  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重视对社区文化自组织的培育。通过协助成立社区文化自组织,进行居民能力建设,提升居民合作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社区内部驱动力,实现社区文化的內源式发展。

  (2)着眼社区整体,促进社区多群体合作参与

  米奇利在《社会发展:社会福利中的发展性观点》提到,与社会慈善和传统社会工作不同,社会发展取向是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它不仅迎合穷人需要,而且谋求提升整个人口的福祉。[6]随后,他又指出,发展性社会工作看重参与性,强调案主参与和自决。我们在初进入H村时,就进行了自然站队,以保护老村为目的,把老人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但H村不仅有留守老人,还有儿童、新村的中青年以及数量巨大的外来人口。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全社区的参与。我们应该着眼整个社区,促进社区多个群体的合作参与。

  (3)将社会投资引入社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2013年第5期的《中国名城》中曾收录一篇文章,作者刘华龙写道,“社区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本身很少产生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在财力安排上,专门设立此项经费,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加,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物质上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7]众多周知,资金的投入是建设社区文化的保障,但不可否认,资金缺乏是普遍性制约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瓶颈。有学者提出,要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必须要拓宽资金的运作渠道,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性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发展性社会工作把投资策略引入专业实践当中,不仅看重案主的优势和增权的重要性,也强调社会投资,将经济项目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建设H村社区文化,应挖掘H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形成经济项目和效益,引入市场机制,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吸引相关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投资,激发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保证社区内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提升文化建设的内部动力,建设适应H村经济发展的社区文化。

 3/4     1 2 3 4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