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发布日期:2024-08-06 13:46:41

  前言: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受损平面或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外伤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且以青年男性多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来减少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利用残存功能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甚至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是指脊髓损伤发生后直到骨科情况允许患者伤区脊柱适当负重以采取直立位的这一段时间。一般是发病后6~8周内,此阶段压疮、痉挛、上呼吸道问题的预防是最重要的。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脊髓损伤患者是要在脊髓损伤后期或恢复期来进行康复的,是临床治疗的延续。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住院时间长短与发病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呈负相关,发病后康复计划实施得越早,所需住院时间就越短,所花费用就越少,而所获得的功能恢复却越多[1]。

  不少学者也通过研究证实了经过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远少于对照组[2,3]。何林等[4]通过观察研究得出早期系统应用综合客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由此可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2.康复治疗方法

  2.1.运动训练

  脊髓损伤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压疮的发生以及其它并发症。方法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患侧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体位改变、呼吸道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管理等。恢复期主要是进行体位变换训练、良肢及残存肌肉力量的增强训练、耐力训练、减重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矫行器的使用等,训练的重点是获得姿势控制以及平衡能力,目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机体的残存功能,尽可能地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并且能够回归社会。

  近几年来,运动训练对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已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一部分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保护损伤远端脊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促进血管的新生,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神经的营养作用,从而达到保持远端脊髓功能的作用[5]。潘孟骁等[6]通过对大鼠进行运动训练来研究其对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周治来等[7]研究证实了康复训练能减少脊髓损伤大鼠髓鞘源性神经抑制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mRNA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2.2.减重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是一种针对下肢功能障碍以改善步行能力的康复治疗技术。减重步行训练系统[8]由减重装置(PBWS)和电动活动平板(tread mill)组成。减重装置主要包括固定支撑架、电动升降杆、减重吊带、减重控制台。活动平板用于步行训练,平板运行时间、速度和坡度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近几年的研究[9,10]进一步地证实了减重步行训练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减重步行训练可以增加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囊泡数量,使突触的形成数量大大地增加了,说明减重步行训练的确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来有效地减轻神经组织损伤,从而更好地促进中枢神经的重组、代偿以及功能的恢复。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可以帮助支撑能力较弱的患者较早地进行步行训练,可以有效地刺激运动皮质中枢和脊髓节律性运动中枢。丁晓晶等[11]通过研究发现减重平板运动确实可以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远端脊髓形态的恢复以及减轻远端神经元的继发损害。刘帅等[12]探讨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了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确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脊髓损伤的恢复与脊髓组织中BDNF的表达有关。

  2.3.矫形器及轮椅的使用

  2.3.1.矫形器的使用

  根据患者残存功能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类型的矫形器,包括颈部、手部和下肢足托、髋-膝-踝矫形器等。近年来,智能化截瘫行走器的问世,更加有利于提高截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目前常用的截瘫行走器包括往复式截瘫步行器(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RGO)和互动截瘫行走器(WALKABOUT)两类。前者适用于T5高位胸段脊髓损伤患者,而后者适用于T10或T10以下完全性截瘫或部分高位不完全性截瘫患者。患者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运动功能训练才可以佩戴截瘫行走器,特别是要加强上肢的肌力和耐力训练,以确保拥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躯干的平衡。

  2.3.2.轮椅的使用

  轮椅是脊髓损伤患者最重要的辅助器具之一,能使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移动,实现活动和参与。脊髓损伤患者个性化选择轮椅有多方面考虑,但缺乏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指导。轮椅要能满足患者管理异常张力、适应或预防患者畸形、改善或维持患者现有功能和技巧、适应受损的感觉和保持乘坐的舒适性[13]。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的不同,患者所使用轮椅的种类也有差异。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四肢截瘫,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电动轮椅。C4及其以上平面损伤的所有患者建议使用电动轮椅,C5损伤的患者也应选择使用电动轮椅,特别是长距离旅行者。C5以下脊髓损伤患者可选择标准普通轮椅,患者所使用的轮椅都应配备一个防褥疮坐垫。患者要正确、熟练掌握轮椅操作技巧,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指导。

  脊髓损伤患者若想要较高质量地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必须选用或定制合适该患者的矫形器或轮椅,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这也是康复的重要目的之一。

  2.4.物理因子治疗

  有关报道显示,在脊髓损伤的早期应用电刺激可以减少继发性的损伤,促进神经的再生;在脊髓损伤的后期应用电刺激可以减少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14]。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脊髓和背根节的运动/感觉轴突的再生。脊髓损伤后应用电刺激可以诱导损伤区NGF的表达,从而可以创造更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15]。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技术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以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刺激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使SCI患者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大多数的SCI患者经过FES治疗几天后,就可以从平行杠内步行有效得转移到平行杠外用拐杖步行[16]。如果是颈段的SCI则会导致四肢瘫,致使双手不能扶拐,而利用刺激股四头肌的方法来达到站立的困难十分大,另外FES治疗也不适于用软瘫。对于不完全性SCI患者应用FES治疗的意义更大,更容易实现辅助社区步行的目标。Belci等[17]对不完全性SCI患者应用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然后观察了这种刺激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了治疗过程中患者皮质抑制程度下降了,手掌鱼际肌肌电图刺激阈值也下降了,而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都增加了。

  2.5.高压氧疗

  脊髓损伤后,由于受损的脊髓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脊髓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高压氧疗治疗可提高脊髓损伤节段的血含氧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量,提高组织氧储量,促进侧支循环的生成。据动物实验,伤后2小时内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好。王金玲等[18]观察了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中显示高压氧治疗组的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肌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高压氧结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肌力等方面的改善均有较好地促进作用。研究证明,有效地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血液中氧含量,增强脊髓微循环的调节功能,从而减轻脊髓出血以及水肿的状况,并且还可保存较多可逆性神经组织,可以促进脊髓运动和感觉传导功能的恢复,对脊髓损伤恢复是十分有利的[19]。

  2.6.中医传统疗法

  2.6.1.推拿治疗

  推拿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一大瑰宝,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康复和保健等领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脊髓损伤的肢体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位置,则会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挛缩,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的推拿和牵伸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2.6.2.针灸治疗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刺激脊髓以及神经干可以恢复神经组织的功能,针尖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有效地促使休眠的神经组织早日苏醒,从而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以及纤维再生;临床实践也证明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接受针灸治疗对于加快恢复、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等具有重大意义。陈启波[20]通过早期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结果证实这种方法确实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王金玲等[21]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的研究中显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大小便功能的恢复均有促进作用。樊留博等[22]应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1/3    1 2 3  
Copyright © 2008-2020 学术论文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3775号